听众成千上万
市群艺馆的报告厅里,38岁的故事大王陈传奇,正用沪语绘声绘色地讲述朱元璋的故事。台下则坐着、站着将近800位听众,他们中有的人是从南汇、嘉定远道而来的。随着情节的起伏,听众们一会哈哈大笑,一会紧蹙双眉……陈传奇讲完故事,主持人葛明铭上台插科打诨,他从上海国际电影节讲到自己小时候看电影的趣事,颇有怀旧气息。
由市群艺馆和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上海故事》杂志社承办的“上海故事汇”,从2012年4月29日起,每两周举办一次,逢年过节再加场,马上就要举办到第60期。据《上海故事》主编马亚平统计,仅在市群艺馆“主会场”就有近2万名粉丝听众,此外,“故事汇”还在徐汇、浦东、金山、杨浦等地开设了“分会场”,总计常年参与的老听众不少于5万人。
感觉十分温暖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40年前他也是“东宫”的故事员,他认为:“讲故事是流传最久远的基本文艺样式。‘接下来怎么样了?’是人类最古老的好奇。”《荷马史诗》《聊斋志异》,都是在讲故事。文化发展问题专家蒯大申说,在“高科技需要高情感来平衡”的时代,故事这个最古老的“现场艺术”不仅不会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反而将更有生命力。人们还是喜欢在现场听像《三言两拍》这样经典故事。几乎每期都来听故事的忠实粉丝王菊芬觉得,“故事汇”现场营造的气氛让人感觉十分温暖。“听故事大王用上海闲话讲上海故事,就像老早弄堂里厢,先用几桶井水洒在地上,土法降温后,听隔壁爷叔茄山河一样”。
一贯“惩恶扬善”
市文联副主席何承伟曾任《故事会》杂志主编。他介绍说,在东北,故事又名“劝人方”。蒯大申也认为,千百年来,故事承载的价值观,最基本的就是“惩恶扬善”“真善美”。民俗学家陈勤建表示,在国家级非遗名录里,半数以上是“民间文学”类,“民间文学就是传统故事”。
因此,讲故事,也是传递正能量的最佳方式。枫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艺透露,枫林街道从去年开始已经成为“上海故事汇”的分会场,今年还将深入拓展,举行“家训”专场,推广让家庭更和美的故事。故事大王陈传奇则以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发言道,愿意把讲故事的“秘诀”让更多人分享。来自杨浦的故事大王周成树则认为:“好故事,就像檀香橄榄,是很有余味的绿色文化产品……”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