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名片
徐谊
1971年出生
中学高级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
1991年参加工作
2004年任海滨二中校长
老校改革压力不小
4年前,随着教师队伍逐渐老化,海滨二中面临巨大生存压力。“我们周边有很好的民办、公办初中,办学质量在区内属于中间位置,尽管我们有一定的声誉,但特色不明显,不足以让老百姓选择这所‘家门口’的学校。而教师平均年龄40岁,流动性不大,改革创新的推进有不小的困难。可是,如果不改变教学方法,从体力消耗到智慧创新实现转变,学校都将面临危机。”初到海滨二中,徐谊就感到了强烈的危机感。
一直以来,海滨二中“重体验、敢搏浪、要质量、不服输”的办学精神在推进学校改革,丰富学校内涵和提升办学质量的过程中赢得了同行的尊敬与社会的认可。但是,“灯光+月光”“拼搏+拼命”的依靠体力消耗甚至透支生命的“职业精神”早已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大背景。直面现状,海滨二中如何突破困境?徐谊想到了三方面的策略:问题化学习,让孩子们学会、会学和乐学,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参与;智慧实践,让老师们走出职业倦怠,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专业治校,科学实践加人文关怀,让学校发展从“追求第一”走向“追求唯一”。
然而,老学校改革阻力不小,压力很大,老师们的反馈也并不总是积极的。“在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开展‘教材’‘学程’化的探索,仅仅数学学科就有101个主题和专题,全部要由教师们利用假日完成,教师承受的压力非常大。”不过,对于学校的未来徐谊却很有信心:“我告诉我的教师团队,老马也能、也会闯出一片新天地!一定要有信心,有信念,可以通过创新实现学校质量再提升,这都是可以做到的。”
首先别把孩子教“坏”
体力上的压力还不算什么,观念上的转变更不容易。十几年、几十年教龄的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与行动方式,但徐谊认为,对教师的评价不仅有“好教师”,后面还有“优秀教师”和“卓越教师”,如果把教师看作可提升的个体,无论什么年龄都有可上升的空间。职业倦怠感不可避免,但是在管理中是可以突破的。“很多老师觉得自己是很优秀,但如果已经自认为很优秀,是不可能走向卓越的,经验是有价值的,但经验是不可靠的。”
老师要思考的不是怎么把孩子教好,首先要想到的是不把孩子教坏。他说,“经验型老师总是从教的角度思考课堂,很少从学的角度分析教育教学规律。每个孩子认知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可是老师总是用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方法去‘教’学生。那么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种‘教’是不是会蕴含某种‘风险’——那部分比老师更有天赋或者说在认知方式、个性特点等方面特殊的孩子被传统方法教‘坏’了。”
问题化学习的课堂
经验型教师向学科专家转变,需要“从”课堂、“到”课堂、“在”课堂。于是,海滨二中有了8个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实验班,就从中考学科的“硬骨头”开动,这些课堂的目标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型课堂的结构与形态——学生带着问题才能进教室,问题是起点却不是终点,教师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发现核心问题、自主建构问题系统并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里,自由、热情、智慧不断迸发火花,教师原本的预设将毫无作用,死气沉沉的课堂不复存在。
数学老师张晓刚已有十多年教龄,他带的班级成绩总是很优秀,他也因此对新理念有些排斥。但是,试行新教法一段时间后,张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氛围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看到学习材料就拼命想讨论,大家把数学问题当作兴趣爱好来研究,自发想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张老师还发现,学生最初的提问,从开始的只言片语到非常成熟流利的表达,这种能力甚至比一些重点中学高三学生的能力更强。
一位教师的课堂里有一名随班就读的轻度自闭症女孩,平时很少说话,成绩也不好。但一次公开课上,女孩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出乎意料地说了很长一段话,班主任老师当场就落泪了。“这些经历让教师们思考,分数在教育中到底有多重要,是不是最重要。以往的方式令教师忽略发现和思考这些问题,而现在教师的情感体验也发生了变化。”徐谊说。
70后期出生的教师苏岚,在新课堂里感受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师在讲台上指点江山,现在课堂的主角是孩子们,而且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更多以前不怎么闪亮的孩子也有了找到自信的机会。”孩子们在课堂中“学会”知识的同时,更在学会“学习”,“他们总是在引导教师如何讲,这令许多老师都非常吃惊。孩子主动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能让老师走入文本的更深处。他们体现的思维品质让来交流的老师非常艳羡,而我作为授课老师获得的体验也是非常快乐的。”“从‘受控的课堂’到看似无序的课堂十分挑战。但从无序—有序—无序—有序的持续循环的‘效率训练’,现在教学的时间少了,但效果更好了,而且孩子学会了学习,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加速度。”徐谊说。
教育伉俪齐心合力
徐谊的爱人是市教书育人楷模、特级教师王天蓉,夫妻二人在一大批教师身上看到了教师成长路径的问题,于是早在2002年两人就共同立项研究“问题化学习”的课题,多年以来,两人一起经过了很多摸索,有过共识也有过分歧。
他们的孩子保送清华大学,孩子总开玩笑说自己是父母问题化研究的成果——从小,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总是思考“为什么”。“的确从孩子身上获得很多启示:我们很早就发现孩子的禀赋比我们夫妻高,他养成了永远思考问题从哪儿来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掌握了方法。”
如今,教师团队的思维方式已发生了变化,学校一系列管理行动策略卓有成效,团队给予徐谊很大的鼓舞。对于未来学校3至5年的规划,他表示海二将建设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的学生发展目标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管理体系,“一切的努力都聚焦在孩子身上,遵循他们的心理与认知发展规律,为了他们的快乐、健康,为了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他们一起书写大大的‘人’字。”
本报记者 易蓉
【同题问答】
Q:您最喜欢的“校园一角”是哪里?
A:最喜欢的“校园一角”是学校“每月海二之星”的宣传栏,因为我看到的是每月一张张不同的笑脸,看到的是海二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印迹。
Q:影响您人生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A: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从大学到现在,始终在案头的一本书。他的名言,“教育的全部技巧只有一个字——爱”似灯塔,始终激励并照亮着我的职业人生。
Q:请您用一种颜色代表自己,你会选择哪种?为什么?
A:蓝色。它是学校的颜色,因为我们学校坐落在吴淞口,蓝色代表海洋,也体现着海二“搏浪”精神。
Q:请您设计一款代表学校的吉祥物。
A:一艘驶向成功彼岸的“帆船”。我们学校的校标就是由这艘“帆船”加中英文校名组成的。
(最新一期《上海教育》杂志、本周日18时50分上海教育电视台节目将同步刊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