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篇载: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仅见之,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为清楚计,本文将此章分为如上四段。
丈人,古代对老者的尊称。蓧,音吊,一种竹器,大约类似箩筐或簸箕。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官至大夫亦被称为夫子,孔子做过鲁司寇,被弟子称作夫子,因此后来用以学生称老师。孰,代词,哪个,什么。植其杖,把杖插入土中。芸,通耘,除草。
止,留住。黍,黄河流域农作物黍子、糜(音梅)子,俗称黄米,口感较粟(小米)为佳;为黍,做黄米饭。食之,使动用法,给他吃。见,音现,引见,推荐。
大伦,伦理中之大者,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用现代汉语分四段复述此章:子路跟随老师周游列国,有一次落在后面,遇见一位老人用木杖担着箩筐。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手脚不劳动,五谷分不清,哪个是你的老师?”说完把木杖插进土里,就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旁边。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两个儿子见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老师,汇报了这件事。孔子说:“是位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再见见老人,表示感谢。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不在。
子路说:“不进入仕途不合乎义。丈人知道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礼义怎么能废除呢?丈人想洁身自好,却搞乱了君臣的伦理关系。君子进入仕途,是行其所当行,以尽职尽责。至于正确的治国之道实行不了,我们早就知道了。”
此章紧接“长沮、桀溺耦而耕”章,故事情节相近,主旨也相似。孔子及其弟子一派的思想,与隐士一派的思想,完全不同。尽管天下无道,但孔子一派仍然要将个人融入社会之中,且力争进入邦国的领导或管理层,以便更好地宣传、推行德治和仁政。隐士一派则是躲避现实政治的喧嚣,或蛰伏于市朝,或躬耕于田野,追求个体生命的自主和洒脱,特别是心灵的自由和逍遥。
此章的特殊之处,在于子路是完完全全的主角。他的慷慨陈词,大致可以反映孔子思想。不过,古代不少学者认为,子路一大段话不像出于他之口,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就未收入。
此章中的孔子是配角,仅做出一个判断“隐者也”,同时“使子路反见之”。结合其他有关隐士的章节,可清楚地看出孔子对隐士相当理解和尊重。虽然,“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但孔子赞赏隐士的人格。反过来看看隐士们如何对待孔子,则颇有意味。隐士们普遍看不上孔子,嘲笑、讥讽、斥责脱口而出。对照,比较,两派思想虽各有长处,分别掌握着部分真理,但其代表人物在为人的器量上,却有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