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书阁美矣,尤其是华灯初放的晚上,滤去了白天的嘈杂,顶上、地上、木阶梯上、浩大的书墙上,你能见到的每一本书都在闪光。那些光照亮了世界上所有爱书人的梦想。所以才有“天堂不过如此”的博尔赫斯式的慨叹。然而,我还是对它的远离都市、偏居松江一隅耿耿于怀。
这不是钟书阁的错。一座城市,一座以时尚、开放、海纳百川为形象的城市,怎么可以没有契合自己气质的书店呢?购物天堂哪里都一样,可是书店、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美术馆、文学馆……甚至无处不在的绿气息,才是一座城市有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好比莎士比亚书店之于巴黎、诚品书店之于台北、丸善书店之于东京……书店已不只是书店,还是它所在城市的文化客厅、访客舒展身心的人文殿堂,甚而,还是让呼吸文雅起来的“诗意”与“光芒”。
那么上海呢?——上海有季风书园。可是,说实在话,自从它搬迁至地铁十号线的上海图书馆站,我再也不曾特意去光顾它。一家成规模的赋有了自身城市气质的书店,不该挤挨在图书馆的边上,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气场。也许这是我的偏见。所以,与其说我对偏居一隅的钟书阁耿耿于怀,不如讲我是对偌大一个上海,繁华地段不见理想书店的影而心存期待。
我的脑海里总是泛出东京街头看到的一家又一家特色连锁书店,你随意漫步街头,就可能会邂逅一家令你流连的书店。这种体验成了我在远方游走的美好回忆。而有时仓促的行走,脑海里很难建立起对走过城市的印象,摩肩接踵的建筑大同小异,城市的标志越来越趋同,反倒是无意间相逢的一家书店,因了一些温暖细节,瞬间唤起你的记忆。
有一年在巴塞罗那,我有一下午的自由时间。漫游街头,难得如此从容,眼前叠印着西班牙作家卡洛斯·鲁依斯·萨丰在《风之影》里的镜头:
初夏,我们在巴塞罗那街上漫步着,铅灰色的天空下,朦胧的朝阳洒在圣塔莫妮卡的兰布拉大道上,整条街像是被流动的黄铜色的花环罩着似的。
卡洛斯借主人公之口道:“有些东西,就只能在昏暗中才看得见。”“……就像一座神殿,你看到的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我被这样的一种情绪鼓荡着,理所当然的,遇见了一家老旧书店。书店朗阔安静,散发出木质地板与书经年相伴的相濡以沫的世界美如斯的气息。在这样的书店里凝神片刻,也是一种幸福啊。
“在这里,那些人们都不再记起的、迷失在时空长河中的书,却始终簇然如新,等着某年某月被人重新翻起。我们在书店里卖书、买书,事实上,书并没有主人。你在这里看到的每一本书,都曾经是某个人最要好的朋友……”书里,父亲对十岁小男孩说。
多年后的某一刻,我在钟书阁迷宫般的书的长廊里,在堆满书籍的书架上以及由楼梯、平台、玻璃天窗和富丽堂皇的穹顶交缠回绕的梦幻般的书天堂里,又一次感受到世界美如斯的气息。——其实我想说,世界越发喧闹,到哪里去找静呢?或许,有时,可能的安慰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