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登山回来,看到万州城内满街热气腾腾的蒸笼,飘出的阵阵奇香,终于忍不住走进了一家“好公道格格”。
这是一家老万县的品牌店,前身是万县最热闹的二马路上一个饮食店。上世纪60年代,我曾多次从门口走过,也曾偶尔进去吃过几次,那时店里主要卖油条豆浆,馒头包子,发榚和盐茶卤鸡蛋。虽然都以早餐小吃为主,但那个时候一般老百姓吃不起,也没有什么羊肉格格。
如今,原城区早已沉入三峡库区湖底,这家店就转移到拥挤的新城路上报馆对面一个黑暗狭长,不足20平方米的铺面,室内只有4张条桌,只能座16人,好在还能占道经营,在外面蒸格格,在里屋煮面和汤。昔日的品牌早已衰败,儿时的记忆只是梦中的幻觉。
怀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我毅然走进这个苍蝇馆子,点了一笼羊肉格格,一笼蒸饺,一碗带丝汤,一品,味道真是不错,确有老店遗风。
这几十年,在从温饱向小康转型中,逐渐出现了羊肉格格这个新品种,它适应了万州人重口味、讲热络、追求便宜的秉性,很快就发扬光大,成为该地域最为壮观而又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万州城区不大,人流集中在高笋塘一带,这里街面窄小,人流多众,满街都是面馆和羊肉格格小店,几乎家家都在街外面蒸格格,只见每个铺面前热气腾腾,每个蒸锅上重重叠叠几十个蒸笼,很是壮观,更有一种香气满街飘。
蒸笼是竹做的,圆而小,轻而浅,格子镂空,上下重叠,通气良好,一般可重叠10层以上。蒸格内的主食有两种:蒸笼下面都有一层底子,一般以洋芋、芋儿、红苕、南瓜为主,用毛毛盐拌匀,铺在底层作为格格底子。上面用羊肉、牛肉、排骨、肥肠等为主料,分别用料酒拌匀,再用米粉、姜米、花椒面、郫县豆瓣、盐搅拌,铺在底子上面,略成宝塔形。再洒点水,以防米面蒸出后太干。这样格格做好了,就可以一格一格往上重叠,放在大蒸锅里蒸,一口大蒸锅可蒸50多个格格。上大气时,只见雾气重重,又感香气袭人,不觉暗吞口水。
一般客人到店,或一笼羊肉、或一笼排骨、或一笼肥肠,或一笼牛肉。店员从蒸笼上取下,在上面撒上香菜和香葱,端上桌来热气腾腾。品尝之,各类肉在米粉包裹下很是新嫩,味道麻辣鲜香,羊肉嫩滑而没有了腥味,牛肉松软而细腻,排骨肉嫩而脱骨,肥肠肥而不腻。其实,我还更喜欢吃下面的底子。那些洋芋、芋儿、红苕、南瓜因上面肉汁和米粉的沉淀,蒸出来后更是别有味道,这些底子就像荤菜一样,几乎成了主菜,它味美而可口,令人回味,一般都被一扫而光,反而是剩肉的较普遍。
小店还配有带丝汤、蒸饺等,可调剂吃肉食的油腻,可见商家想得周到。
万州羊肉格格虽不登大雅之堂,但它味道鲜美,更加贴近百姓,契合当地人文,朋友、家人一起,经常在热气腾腾的喧嚣中享受美食很是惬意。因此,它在这座城市长盛不衰,成为当地一大美食特色。
十日谈
风味小吃连连看
明日介绍老上海街头的各种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