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真实事件改编的上海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将于明年9月3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沪上演。该剧导演徐俊透露,这是第一部中国和以色列双方共同合作的,围绕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剧目。当他把这一创意与以色列驻沪总领事柏安伦沟通时,他表示,“在最黑暗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上海向犹太人打开大门,一点点微光,也会照亮世界。所以,我对排演这出戏仅仅说声感谢,是远远不够的……”
我名字叫“柏安伦”
在该剧剧本正在创作期间,柏安伦(Arnon Perlman)欣然携夫人柏忆莲(Eliana Perlman)接受本报专访,表达了他们对上海人民的万分谢意以及如何具体参与该剧。
经过商、参过军、开过饭店的柏安伦,身材颀长、眼神深邃,虽然抵沪不过5个月,却已多次观赏中国传统戏曲演出。他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从他娶了以色列影视明星忆莲,就可见一斑。一头金发的柏夫人看起来也就30岁左右,正投身于中文学习。当柏安伦本能地以英文自我介绍:“My name is…”时,她很认真地用字正腔圆的中文纠正道:“你应该说,我的名字是……”。
我们当然会“上船”
当他们第一次听说徐俊想排演该剧时,就心存感恩:“在当年的危难时刻,很多犹太人挤在一艘船上,试图靠向任何一个可以接纳他们的港口。但是几乎全世界都拒绝他们上岸。在这段几近绝望的航行中,只有上海,向犹太人敞开了大门。所以,这不能仅仅以‘帮助’来描述。这一善举早已超越了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情谊。因此,当我们听说要排演音乐剧这个主意时,觉得它太绝妙了!我们当然会上船!”在英语里,“上船”(on aboard) 也是双关语,意思是“一道参与”,从此以色列和中国,在制作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时,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我们先谈音乐剧
柏安伦还透露,以色列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总是会感激中国。先前,在他的推荐下,出品该剧的恒源祥公司还与特拉维夫大学牵上了手,把中层干部送去培训;当大学得知还有恒源祥戏剧公司的导演徐俊,以及著名戏剧家、编剧荣广润等人前来为《犹太人在上海》体验生活时,对方激动地表示:“来来来,我们这里有最好的音乐剧系,我们先谈音乐剧!”
据徐俊透露,8月结束剧本创作之后,主创团队还要到特拉维夫大学挑选该剧的以色列演员。
中以“彼此成就”
为了该剧,柏安伦把夫人也“贡献”出来了。对此,他表示,这与上海人民为犹太人做的贡献是不可比拟的。上海,能容纳犹太人过上平静的日常生活。忆莲在该剧里先承担“文化顾问”一职,就是确保剧中与犹太文化相关的用语、道具等不出差错。柏安伦夫人在一旁嫣然一笑,说道:“你们给我的内容就没什么差错。”“工作量不大”,所以她还会参与饰演角色。
对此,柏安伦十分支持——因为“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有太多相似之处。”“长期以来,犹太人在世界各地不断被迫迁徙,最终我们还是聚到一起。而中国人也总是聚在一起,哪怕有各种侵扰,入侵者要么被赶走,要么被同化,最终也还是聚在一起。”“分离,是为了最终的相聚”,这一个信念在商业、文化领域有着强悍的粘着力。“中国和以色列的文化,都是彼此成就(complete),更为完整。而美国人,可能更倾向于彼此竞争(compete)……”
对此,徐俊也感同身受:“我走在以色列街头,会经常有人上来主动热情拥抱,并用中文说一句:你好!”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