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势头出乎意料
记者: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如今距离成立一周年不到3个月了,目前一周年的既定目标完成得如何?是否顺利?
戴海波:我们在按照预定计划推进,目前为止一些主要的节点目标都按照总体方案实现了,应该说总体符合预期,发展趋势很好,有些方面的势头甚至出乎我们的意料。
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的改革决定出台后,对改革创新的共识和支持度进一步提升。在自贸区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家领导的关心,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等来到上海实地调研,召开相关会议,并且国家各个部委也在全面支持。
比方说国家税务总局,这周他们推出了10项税收服务新政,以网上自动赋码为例,实施后将影响到企业准入,意义非常大。原本我们承诺的是4天拿到营业执照,但现在可以缩短到了3天,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和发达国家一样,新设立企业在网上就能办理,便利到这个程度。
此外,两个月前国家林业总局也简化了上海自贸区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的流程,工信部提出的增值电信,我们也没有想到开放力度如此之大,8个领域开放了7个。这些改革和创新原本并未在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但上述部委都非常积极主动。目前已经有14个国家部委单独或联合发布支持意见,本市的发改委、法制办、商务委等也在支持上海的头等大事。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并非管委会一个在干,而是各个层面形成合力,达成共识,今年以来这种态势非常明显。我们有三年的试验期,今年是第一年,上海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希望很多目标在今年基本成功,可以说今年的推进速度非常快。在这种合力之下,上海自贸区的预定目标可以如期完成。
金融改革更需谨慎
记者:您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是最大看点,在去年央行等密集出台金改细则后,今年的下一阶段,自贸区的金改重点在哪里?
戴海波:首先要明确,我们不能狗熊掰棒子,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其次金融改革的情况相对复杂,我们说要风险可控,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针对金融的,所以更需谨慎。
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最大特点是跨境金融服务,某种意义上是要打通境内外资本、资金隔断的状况,这是自贸区金融服务和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和陆家嘴的金融创新如何对接?在自贸区这方面,就是凸显其跨境的金融服务,包括跨境融资、跨境结算、跨境投资、跨境资金集中管理等,试图打通境内外,特别是满足跨国公司全球运作的需求,和中国公司走出去的需求。
为什么这么说?本来国内、国际是两个隔离的金融体系,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希望能有全球统筹运作的需求,中国公司也有走出去的需求。事实上,今年可能是一个转折,区内资本流出会大于资本的流入。也就是说去年我们吸引的外资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投资多,今年可能实现平衡甚至反超。可见中国企业对金融改革也有需求,这实际上是实体经济的需求。
上海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直接面对国际金融市场,慢慢提升其国际化程度,对国际金融要素价格起到影响。这就是自贸区的特色,我们不是简单地就金融论金融,而是考虑到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的实际需求,自贸区要成为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重要桥梁。
现在我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已经出台的细则落实好,人民银行已经发布包括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等在内的30条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意见,银证保出台了20条,里面还有一些细节没有出来。我们先把这些细则落实好,消化掉,没有出台的细则尽快出台。实施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有新的改革出现。
负面清单不断改进
记者:上周2014版负面清单出炉后,我们发现涉及到金融业的内容几乎没有变动,有业内学者也认为金融开放的力度较小,在明年的负面清单中,涉及金融业的条款是否会有明显变动?
戴海波:世界各国在负面清单中都有金融审慎例外的原则,这也是国际通行规则。当然,自贸区负面清单中的金融业条款,今年没有动,不代表明年不动,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原来出台的改革措施需要消化和落实,有一个不断改革推进的过程,这一次负面清单修订中没有涉及,不表明我们没有推进,实际上很有可能明年的修订中就会有一些新的突破。
在2014版负面清单的研究制定过程中,我们并非没有考虑金融。但因为去年有非常密集的金融政策出台,考虑到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先把它做到位。还有一些想法也在酝酿中,我们会在下一部中提出,并不断完善。
扩大开放31条措施
记者:上海自贸区在去年服务业扩大开放23项措施的基础上,今年又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31条措施,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其中服务业领域14条,制造业领域14条,采矿业和建筑业领域分别为2条和1条。今年为什么把制造业的开放拉到和服务业并重的程度?
戴海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自贸区服务业的扩大开放措施从24条增长到了37条,从这个角度来看,服务业仍是我们最重视的行业。
其次,制造业对上海来说,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有重要意义。我们不仅仅是“世界工厂”,更希望能在高端领域有所建树。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都属于第二产业,这次我们提出的很多开放措施,不单单是指制造环节,至少有7条是鼓励研发和技术开发的。在整个产业链中,我们希望能相对集中在高端产业,包括在基础设施和建筑领域,也是对投资领域的开放,而不是搞建筑工程。而且自贸区的土地资源紧张,更适合产业链的高端部分,如总部、研发中心以及一部分的制造环节。去年我们基本没有考虑到制造业,今年是一个补足。
上海自贸区是国家试验田,在制定扩大开放的战略时,不能单看这一个区域,而要着眼于全国,因为我们承担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任务。如果眼里只是自贸区,那么眼界就低了。
为什么各界对上海自贸区如此看重?就是因为他们把自贸区建设视作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号。所以自贸区的建设不能靠一己之力,而要有全局意识。
企业入驻势头很旺
记者:从浦东、张江、临港、综合保税区到如今的上海自贸区,您多次参与上海改革开放的大事件,这一次的自贸区建设有什么不同吗?
戴海波:我参与过浦东开放、聚焦张江、决战临港和综合保税区建设,但这一次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和过去所有的开发开放相比,社会各界的反响是最热烈的。可以说,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是新的阶段性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引擎,动力强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充分期待。
从企业入驻自贸区的持久热情就可见一斑。自贸区建立后的9个月里,入驻企业的数量超过过去20年的积累,而且势头还在继续保持。4、5、6月中,每个月的新入驻企业达到八九百家,外资企业也在200家以上。特别是外资企业,第一个月的入驻量只有29家,在最近三个月保持在200家以上,可见他们对自贸区进行过研究,很有信心。
这种社会创业投资的热情空前高涨,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也是我们很久没有看到的热情。这是对改革的肯定和期盼,说明我们推出的措施是顺应潮流的,企业也希望通过改革开放融入全球。这让我们有理由对自贸区推动改革发展充满期待。
人才国际化还不够
记者: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是艰巨任务,重大工程,您手上的人才够不够用?
戴海波:人才肯定是最根本的东西。不光是企业有这个感觉,包括我们在开发建设时,也觉得人才方面有欠缺。特别是能够在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下,游刃有余的人才非常少。
我希望能够有这样一支队伍,既有国际视野,也有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上海要建设四个中心,有国际视野又不会食洋不化的人才必不可少,甚至说我们能否成功就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
但总体上来说,人才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这次习近平总书记也专门谈到了人才建设问题。我们现在主要抓的是贸易、投资和金融的改革,但人才是最终的根本,需要我们提供更适合其发挥价值的体制机制。目前我们在引进来上做了很多工作,对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做得很多。但是对于他们进来后能否发挥价值,是否有舞台,在这方面的制度安排上需要进一步探索。让他们能够实现个人价值,积累个人财富,有发挥的空间。这一点,不仅自贸区需要考虑,整个上海也是如此。
更多重视开放质量
记者:我们展望一下远景,您能否透露一下,下一阶段上海自贸区的开放重点在哪里?新版的负面清单会侧重哪些方面?
戴海波:下一步开放的重点可能还是服务业,另外国家领导人也很重视金融领域的开放,包括利用自贸区进行压力测试。这一次负面清单发布后,我们很快就会着手下一轮开放的研究探索。在探索的路径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但更要加强一些顶层设计和前瞻性的研究,对真正有价值的,有利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领域做研究。
负面清单的条数多少不是重点,这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减少下去。我们更重视的是开放的质量,对融入全球经济的推动,对国外先进制造业的引进,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措施,都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