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一位老人生病,全家忙乱不堪,那些常年有老人卧病在床的家庭,如何才能休息一下喘口气?于是就有了“喘息服务”——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长期居家照料者提供支持服务,让身心疲惫的照料者得以“喘息”。
过去三四年里,浦东、静安、黄浦等区的一些社区都在酝酿试点。但试点普遍面临难题,难以为继。值得关注的是,外滩街道咏年楼的“喘息服务”已持续4年,不但没停息,可以调配的社会资源反而越做越多,最近又成为“汇丰中国社区建设计划”在沪公益中标项目。记者走访咏年楼,听志愿者讲述一项社区公益服务“可持续”的秘诀。
建档
照护老人先摸清家底
浙江南路143弄16号,咏年楼,底楼是街道托老所,二三四层供社区助老志愿者“健康大使”办公活动用,与众不同的是三楼的一间房,这间房里还存放着上千份社区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健康档案,每份档案都记录着老人的健康状况、收入来源、家庭状况,以及“健康大使”志愿者每次访谈时老人的情绪状况。
这个档案的调查内容,由专业社会公益组织“上海新途健康促进社”设计,翻一翻档案,老人在每段时期的“健康家底”,一目了然。今年,长征医院的康复护理团队也将加盟“咏年楼”的志愿“喘息服务”,开辟一条专业医疗助老绿色通道,可以为老人居家照护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正是这些内容很专业的健康档案,让三甲医院也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社会援助大感兴趣。”外滩街道民政科工作人员潘雁说,咏年楼,也就成了汇集各种资源共同服务社区老人的大平台。
服务
公益项目拾遗补缺
68岁的蔡惠德是咏年楼的“楼主”,也是17位“健康大使”志愿者的头儿。蔡惠德退休前做企业管理,退休后热心社区公益;他那16位志愿者同事全部属地化,都来自外滩街道的各个居委会,也都有长期社区工作经验。
过去3年,整个街道的“喘息服务”都由这些志愿者完成,他们不但调动社区资源,为上千位失智失能老人建档采集了大量的信息,而且,还上门替代老人亲属照护老人。比如,老人需要配药、随访、复诊时,志愿者可以代为买药,也可以陪同老人去医院,家属就不必受累了,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休息休息,恢复体力。
在志愿者之外,医疗机构也可以上门提供专业的技术辅导,褥疮怎么护理,血糖怎么控制,专业人员亲手示范辅导,在一旁“打下手”的家属不仅可以学学专业知识,还可以稍事休息一下。
“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志愿者不是钟点工,有资格接受‘喘息服务’的老人都是家庭经济困难老人。”蔡惠德说,子女才是老年照护的法定第一责任人,“喘息服务”是社区公益项目,作用仅仅是“拾遗补缺”,要想做长久,就必须明确界定公益服务的有限责任和服务门槛。
评估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上月底,“汇丰中国社区建设计划”在沪公益项目招标揭晓,36个项目中标,咏年楼 “失能失智老人筛查及家庭支持计划”也是其中之一,受助资金约5.9万元,这笔公益金的大部分将用于“喘息服务”。
同样是老人失智失能,家庭人口状况不同、经济状况不同,不同的家庭来预约申请“喘息服务”,究竟能得到几个小时的公益服务?
“服务时间,评估说了算。”蔡惠德说,有的困难老人虽有两三个孩子,可孩子们的经济条件也都不好,有的老人没有退休金,但孩子们的收入还可以,家庭经济状况要综合评估,分门别类。
“公益金原本就有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最好一分钱能掰成两半花,那才叫公益效益最大化,呵呵。”蔡惠德说出了“喘息服务”的目标追求。
关注
“喘息服务”需多元化
进入“十二五”以来,本市户籍老年人口快速增加,与此相伴的是“高龄化、少子化”。
截至2013年底,上海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87.62万人,占总人口27.1%,预计到2025年左右将达到老龄化的高峰。目前,上海已经进入了人口深度老龄化。
与深度老龄化相伴的,是家庭结构小型化。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陆续进入老年期,独生子女父母渐成新增老年人口主体,申城人口老龄化由此呈现出“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高龄化”的新趋势。
“高龄化、少子化,这样的老龄人口现状决定了‘喘息服务’的需求庞大。”市老年学会秘书长孙鹏镖说,老人生病,子女亲人长期居家照护,难免身心俱疲;若老人完全失能、失智,更是令人苦不堪言,照料者实在需要“喘息服务”。
在本市早期试点阶段,“喘息服务”的方式有两种:临时机构服务和临时居家服务,其中前者更被倚重——将老人安置在街道内的养老机构,提供24小时看护服务。
但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申城中心城区养老机构早就一床难求,有的试点社区高龄化突出,但社区养老机构却只有一家、几十张床,要再专设“喘息服务”床位,难度可想而知。试点初期,“喘息服务”多由街道民政部门主导,但政府资源终究有限,“喘息服务”要做大做强,“需要按照市场需求,借助专业化的社会力量提供多元服务。”孙鹏镖说,“喘息服务”的初衷是着眼于“有需求的家庭”——究竟哪些家庭属于困难对象,可以由政府提供一定的照护补贴,非困难家庭又如何从市场上便捷地购买专业服务——“喘息服务”要想想周全,才会做得大、走得远。
【编后】
大家分担
深度老龄化,带来了不少新名词,比如,“喘息服务”。
“喘息服务”要可持续,不但需要政府扶持,也得靠社会组织、公益力量、专业机构的大力支持,共同为“有需求”的家庭分担“照料之累”。这也正是申城积极应对深度老龄化的有益尝试。
从5月中旬至今,本报连续推出报道,剖析深度老龄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政府和社会为破解难题推出的一系列应对之策。其中,无论是备受瞩目的老楼装电梯,临终床位安置,还是老年精神慰藉,一系列老龄化课题,都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的共同参与应对。单靠一家,无法完成这样的“重大课题”。比如,“喘息服务”试点初期就过于依赖政府主导,而忽略了社会力量的参与——而咏年楼之所以可持续,就在于充分发动了“合力”,尤其重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在养老服务中所蕴藏的能量。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