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可分为天然天珠和工艺天珠两大类。天然天珠是用西藏地区独有的“九眼石页岩”磨制成的。天珠最早可能起源于藏民族对灵石的崇拜。从西藏卡若、那曲等地已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证明藏民族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就生活在高原雪域上,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喜马拉雅山在地质年代的亘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生活的海螺、贝类等浮游生物,在造山运动时被抬升,又经极其苛刻的地理环境,化为玉石。藏族先民们偶然挖到这种化石,将其打磨成珠状体,珠面上展现出一个个大小不同,或连或分的圆眼睛,十分奇丽,此类天珠极少。曾见过几颗天然天珠,呈细橄榄状,大小不等。印象最深的是一支清代“九眼天珠金刚杵”。它是藏传佛教密宗的法器。全长16厘米,杵杆用象牙制作,杵头是一颗用九眼石页岩磨制的天珠。珠体上共有九个大小不一,或单独或相连的圆眼,异常珍贵。有的玛瑙上也有天然圆圈花纹、有的铁陨石上有高温摩擦的圆状气印,也可以磨成天珠。
由于九眼石页岩不易得,此后就出现了工艺天珠。它是用一种镶蚀工艺,让黑白图案呈现在玛瑙珠体上的方法。西方藏学家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有了研究结论:天珠是“蚀刻或漂白的红玉髓”。西藏学者通常称其为“白玛瑙勒子”。玛瑙是中国古代用玉的品种之一,汉之前红玛瑙被称为“赤玉”或“琼”。
工艺天珠可分为古工艺天珠和新工艺天珠。古工艺天珠的起源至今扑朔迷离。西藏喇嘛开采玛瑙矿石,然后加工磨制成扁圆、细橄榄等形状,又在珠体上用矿、植物颜料绘以各种图案。天珠的制作全过程中须由高僧活佛念佛诵经,而后经开光、佩戴、加持。当喇嘛往生火供(即火葬)后,身上七宝俱成灰烬,唯独留下天珠。由于高温的作用,彩绘颜料全部渗入珠体,图案益加艳丽。还有一种古老工艺是,先用天然碱性物质涂抹在玛瑙成品上,加热使玛瑙整体“白化”,再用天然有机酸绘出图案,再加热制成天珠。其珠体白色深入矿石中,而图案的黑色或棕色等线条,则相对是浮在矿石表层的。众多学者对古工艺天珠似乎更认同后者,可惜这两种工艺方法已失传。用古工艺制成的天珠被称为“至纯老天珠”,极其珍贵,是藏家追寻的目标。
新工艺天珠即用无机的强碱、强酸,在玛瑙珠体上绘出图案,蚀刻烧成。时下新工艺天珠四川、浙江甚至不丹国等地都有制造,材质仍以玛瑙为主,但工艺水平、加工质量最好的首推台湾。1996年春笔者去台湾省亲,发现不少店家有新工艺天珠卖。店主告知:有传一次特大空难中有两个幸免者,其中一个佩挂西藏老天珠。于是人们相信了天珠的神奇,在台湾掀起了天珠研究热和佩戴热。
笔者以为工艺天珠无真假之分,如有人拿来一颗天珠来作鉴定,最合适的说法是告诉对方,这是天然九眼石的,还是某种工艺的天珠。古工艺天珠的断代很难,因缺少时代特征的标准器,倘若能说出点道道,推测出大致的年代,便已十分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