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识一高中校友,问:“一句话证明你读过母校?”答:“校门对面的蛋饼很赞。”彼此会心一笑,是自己人。最近重返母校,发现蛋饼摊竟还在。20年过去了!
曾经英挺的摊主年过半百,背影佝偻;他80多岁的老母头发全白,认真调制着甜面酱,一如当年。
咬一口,熟悉的美好重回舌尖。上次光顾时,大户腰里还别着拷机,乔布斯在玩动画,王靖雯刚把名字改回王菲,专辑卡带卖9.8元一盒……人人都说,世界变化太快,可这蛋饼居然没变。
老板是上海人,摊饼时很专注。夸饼好吃,他特得意,说:“阿拉从来不掺假。”面粉、酱料、鸡蛋、用油,均为真材实料。用心做出的美味,足以绵延20年,和店大店小无关。
摊主说,明年多半要搬,不做了。他孤立街头,四周旧房快拆光了。两公里外的另一个小摊,由一位北方妇女独撑。那是我尝过最好吃的杂粮鸡蛋煎饼,没有之一。饼香、馕脆、配菜足、酱料鲜,绝无偷工减料,天天排队。
这些已成回忆,今年再没见过她。上海男人在家门口摆摊20年,而她,没有固定落脚点。尽管饼香四溢,征服周边居民,可终究某一天,不告而别。
两家蛋饼摊有共同点:深受食客欢迎,却不受社会待见,除非打了城管,或吃倒了顾客。事实上,我们身边有很多小人物,用微弱力量诠释着“诚信”——好吃且用料实在,店小但货真价实。
前几天看一档美食栏目,介绍两家小店。牛杂店老板每天工作16小时,严把食材关,不贪暴利,不求连锁,顾客盈门。他只去一家香料店进货,店主同样实在——尝遍自家所有香料,指导顾客辨别真假。
这样朴实的电视节目,太少。仅仅本月,就有多条浮躁的新闻:台湾查处数百吨地沟油混制食用油;央视曝光鲜榨果汁多为勾兑,成本1元卖30元;四川发现假牛肉干,由病死猪肉和狐狸肉加香精制成……
打假必须重拳出击,狠狠曝光,但那些温馨的诚信故事和渺小的主人公,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