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级本(专)科新生开学典礼的致辞中,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提出“悟道于复旦”。他引用了爱因斯坦的“粗话”:“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而已”,继而指出大学教育切不可只盯着就业看:“各类职业指向明确的专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使得教育的指向变得越来越窄,教学内容的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样的教育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因为人不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
这段话,经媒体网上发布,引起很大争论。异议者们主要持这种意见:“就业”,也就是吃饭,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毕业即失业,还谈什么“悟道”?
此问不无道理。仓廪足而知礼仪。朝夕不克温饱,要让这样的人去探究学问,无异缘木求鱼。大学生就业压力日增,不仅有1999年以来大学扩招造成学历急速贬值的因素,更有部分高校长期忽视教学,管束松懈,体系涣散,授课内容严重脱离实际,令学生少有所获,最终在走出校门之际显得竞争力虚弱的原由。本市最近大张旗鼓激励各高校抓好教学,其用意正在匡救这种弊端。
然而,每当谈到“高等”教育,我们的确想到的不是社会机器的普通“部件”,而是“发动机”。蓝翔技校的校长尽可以夸耀自家学生比清华、北大更懂得铲车驾驶,但攸关铲车升级换代的技术突破,恐怕还得靠清华、北大,而不是蓝翔。铲车开得好,固然“就业”有保障,但技术突破,非经“悟道”不可,光熟练远远不够。推而言之,国家未来的走向有赖于大学培育的精英来定夺。如果他们缺乏高瞻远瞩,只顾眼前利益,后果不堪设想。几千年来国史悠悠,这类鼠目寸光的负面典型俯仰可拾,对后世子孙的遗祸有些至今都残存着马迹蛛丝。
可以这么说,“就业”为器,是最低纲领;“悟道”乃道,是最高纲领。按照“取法乎上,可得其中”的原理,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当然不能把目标定在最低纲领上。退一万步说,“眼高手低”总好过“眼手双低”。
不过,在我想来,提出“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其核心理念应该是培育“眼手双高”的大学生,他们会在高效的专业学习中迅速求得“就业”之器,踏上工作岗位后又不满足于在高薪堆砌的丝绒樊笼平庸度日,而是以天下为己任,时刻不忘知识分子对社会、历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当尽的义务(无论多么绵薄!),像《复旦大学校歌》所唱的那样,“先忧后乐交相勉”,最终行践“大学之道”——演讲结尾,杨校长殷切期望学生毕业时,“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