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万籁俱寂,独自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一部侦探小说,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你有同感吗?自然有人不理解。父母便总觉得,我书架上那一整摞一整摞的侦探小说过于“小儿科”。然而,昨晚的“新民科学咖啡馆”,与科学家一起重读经典名著《寂静的春天》,意外让我找到了“高大上”的理由。除去《寂静的春天》里那些惊醒了整个世界的警句,蕾切尔·卡森在另一部代表作《惊奇之心》中还有过一段久久触动人心的话:“倘若我对仙女有影响力,我会请求她赐予世上每个小孩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不会损毁,以作为一帖永远有效的解毒剂,来对抗日后生活中的倦怠与幻灭。”
终其一生都不会损毁的惊奇之心,便是它了!如何才能一生都不失落这样的心?必得经常不断地给自个儿找些惊奇的对象吧。当然,卡森不是在指侦探小说,她更多说的是自然,是世间万物。
人原本都是有惊奇之心的,从一切都还懵懂的孩提时代开始。它不会彻底失踪,但难免会被消磨,难免会变得世俗,惊奇之心被猎奇之心所取代。与阿姆斯特朗一起完成人类首次登月的奥尔德林久不露面,前日在北京出席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又被记者要求来澄清那些早已不新鲜的“登月骗局说”。宇航员先生不愿再多费口舌:“不需要回应。我就在那里。”关于月球表面究竟是何模样的惊奇之心,终究敌不过关于登月壮举居然可能是虚构与伪造的猎奇之心。纯粹的惊奇之心的力量,显然是世俗的猎奇之心无法企及的。世俗如我们,为什么没有选择更有价值的?
这两天最受期待的新闻之一,是上海和浙江将推出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以后的高考会变成什么样,人们猜测纷纷。而我所关心的是,考试改革和它会带来的教育改革,能如何保护孩子们的惊奇之心。如果说很多行业难免因为商业利益而损害惊奇之心的话,那么教育应该是守护它的最后堡垒。即便无法化身仙女,至少也时时刻刻记着惊奇之心这回事儿。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