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钟山》全国青年作家笔会的70、80作家,用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的话说,是:“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刊物上登出让人眼睛一亮”。“起步很高,冲击力很大。”在这位笔耕不辍的著名作家看来,“写作在社会上没有很大的名和利,写作的动力就是热爱写作。”主持会议的《钟山》主编贾梦玮说,对现实比较警醒,看重理性与激情,具有知识分子品质的写作是杂志所主张的。十多位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青年作家见仁见智,真诚恳切地表达出自己在当下的写作观,也反思年轻一代的写作局限。
平静理性地看待80后作家
甫跃辉认为,70、80、90后作家的作品,集中起来看,其实新的东西太少,只是数量意义上的增加。新时期文学,思潮在变,但80后作家新的文学主张却很少。回头看马原等先锋作家,有意志性的东西,80后强调先锋,但可能是一些伪先锋。不排斥有假的现实与真的撒娇。写农村的笔触往往是粗粝的,打量自己的勇气也是有限的。徐则臣说,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我们是否真正有效地讲述了我们的生活与故事?很多时候,可能是在别人与自己的惯性里写作而不自知。以为自己很有主张,但与20年、30年、40年前的几乎没有区别。世道人心的反映,停留在过去。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它们与时代都有紧密的锲合关系。马原、余华的先锋意识、对现实的反拨,是与内心息息相关的。而现在年轻作家写作很少考虑与之匹配的年代,不知道这时代文学在形式上所需要的变化。
要倾听内心的声音
山西作家孙频说,自己安静地写东西,是因为心中有点文学的使命感。想对时代、人心、人的灵魂作些探索。个人不能脱离现实,要关注社会的变化,注重表达人的生存状态。近年,她对心理学感兴趣,愿意探索人的心灵层面。黄咏梅提出了一个文学真人秀的问题:就是现在人们写作,故事没有问题,技巧也可以说是无懈可击,很会把困难与命运堆积到一个人身上,拼命增加给读者的信服力,但这样的文学真人秀意义何在?她诉说了自己生活中一个对他人是否有真正信任的波折,指出生活中“真”的重要,以及文学作品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真”?而不是那种设计过的真,有否能力、力量去呈现生活本质的“真”。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工作的诗人梁雪波感叹,写作者需要自我反省。对业余写作者而言,时间与精力如何分配是令人头痛的,对写作的热爱,心里的想法与冲动,可能被现实消耗掉,与自己心中的理想目标相距也较远。王小波说写作是苦中作乐。自己的写作得到作协的支持,也获得了省里的奖。写作要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感受与内心的声音,也要把时代加之于个人的痛苦与摩擦表达出来,不要追求单纯的美学意义与自己的戏剧化,而要与存在发生意义。思想的独立、艺术的能力,是写作者的尊严所在。
文学,就是不懈的坚持
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上海青年作家滕肖澜对文学的边缘化并不悲观,她说,文学相对于其他艺术样式,还是比较亲民的。城市更像是未被发掘的宝藏,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不仅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高楼大厦在不断增加,更多的变化是人与人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上海人价值观的不同,对原来待人接物的撞击,城市的普通百姓,非富非穷的那些,较能代表大部分城市人的生活,现状、窘境、人物的希望、为希望的努力,千差万别。作者并非要同情悲悯,只要表达,说出其心愿就成。东莞的女诗人郑小琼说,文学可以抗拒世俗、标准化的成熟、现代工业,文学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生活,保持未被异化的纯粹、偏执、独立的棱角与锐气,以及内心最为隐秘真实的部分。文学要保持方向性与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