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评陈歆耕文化随笔集《各打五十大板》
~~~——评陈歆耕文化随笔集《各打五十大板》
~~~——评陈歆耕文化随笔集《各打五十大板》
~~~——评陈歆耕文化随笔集《各打五十大板》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作应有文化担当
——评陈歆耕文化随笔集《各打五十大板》
郝 雨
  ◎ 郝 雨

  文人之交,很多时候其实就是骨子里的所见略同,不谋而合。打开这本陈歆耕文化随笔集《各打五十大板》(作家出版社出版),不仅任芙康为之作序《勇敢的书生》,对其书生的性格特征描述于我心有灵犀,尤其是其自序《谁是文学的“敌人”》,无论其中对于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还是对于“有力量有血性的文字”的呼唤,都让我感到绝对志同道合。所以,本文的题目,其实是模仿着今年第四期《今传媒》杂志发表的对本人的访谈:《新闻学者的文化担当》,其中阐述了本人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基本理念,即文化担当。而陈歆耕兄的这种担当意识,我感觉也显然是我们所不约而同的。

  所谓书生,当然就是指最传统的文人。这不仅是任芙康先生对陈歆耕的人格定位,而且陈兄作为《文学报》主编,也属职业文学工作者。所以,其随笔的基本关注点也当然主要就是文学现象尤其是文学作品等等。而其对于文学现象的关注,又归根结底是对于社会现实人生的关注。所以,他的这些随笔,虽然主要讨论的是文学,可面对的却是现实社会。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知性和智性的写作,前者充满社会道义感、使命感;后者使人变得更具风度和教养。”

  那么,这本随笔集中的很多篇目,在谈论文学问题时,大都不是单纯谈论文学问题。如《从赵长天的最后一条微博说开去》,不仅根据赵的观点肯定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的艺术价值,而且引申了赵的“现在谈起中华文化传统就是孔儒,似太简单。”以及关于茅奖的遗憾问题。在《高晓生与恐龙园》中,又顺手抨击某些官员拼命巴结外地高官大款,却极冷落本土文化名人的现象。尤其是《让文学照亮未来》,表达了完全与我本人同样的理想主义:“让文学之光——一个民族(也属于人类)的精神火炬,照亮生活,照亮你我的未来!文学或许不直接生产GDP,但没有文学就什么也没有了!”此言不虚。

  读了这本书之后,由于我的学生中有许多文艺青年,我感觉本书特别适合他们阅读而且可以作为文化批评的范本,所以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真正的好书。各位爱文学的,尤其爱随笔的,爱时评的,爱杂文的,爱针砭时弊,爱柔中有刚,爱文笔潇洒的。必读。”很快,得到许多同学和朋友点赞。但是,随即却收到陈歆耕兄的回复:“尊敬的教授先生,将吾辈游戏文字晒到这里,是出我洋相啊!欢迎仁兄来一篇《〈各打五十大板〉的‘硬伤’》。”可见陈歆耕兄对自己的作品实在是严苛到家了。

  这种欢迎挑剔“硬伤”之举,正是表现出他的真性情。我们的书生,恰恰都应该有此性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新闻面对面
   第A09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新民图视绘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留学热点/人才专版
文学:我们的主张
新书推荐
写作应有文化担当
反逻辑爱情范本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B02写作应有文化担当 2014-10-26 2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