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法国作家冯金诺斯 《微妙》的故事改写成情感故事,搁在《读者》之类的杂志上,无非就是——法国美女娜塔莉在丈夫弗朗索瓦因车祸去世后,煎熬了三年,拒绝了上司的追求,又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吻的驱动下,和手下的瑞典员工开始了第二段恋情——如上所述,看惯了八点档七情六欲的都市人大概还觉得不过瘾呢!
但这本书带来的阅读感受是如此顺畅,悲伤和幽默都恰如其分,感觉清新又性感,到底是为什么呢?真正的文学,不就是能把一个瞬间写出延伸线吗?在被感动的时候,读者必须感激作者用文字抵挡了滥情,用一个吻取消了逻辑。
那天早上娜塔莉读的小说被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是弗朗索瓦在世时读的……被丈夫的死亡打断的阅读,还要继续下去吗?”但比小说更难继续的是爱情,还要继续去爱、哪怕仅仅是寻欢作乐吗?我们能在悲伤尚未离场的时候就扮演浪漫的主人公吗?
符合逻辑的推断是:人总会走出悲哀。但这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在这个故事里,年轻的身体作出了超越理性的动作。她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是欲望的对象,感到自己凹凸有致的曲线……这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一种光明的力量毫无征兆地破壳而出了。”就是在这时候,那个吻出现了。
“是她的神经元突然爆发的无政府行动,是人们所说的那种‘无动机行为’。”
近似非法的吻。让人振奋。
之后呢?
免费赠送的无动因之吻让接受者觉得价值连城。这位木讷的瑞典男人必须为这个吻找到证据,为此盲目游走在办公室里,想制造邂逅(和弗朗索瓦的真邂逅没得比),想追问答案(吻也可以是现代艺术,没什么好解释的),最后,绝望的马库斯决定以吻还吻。
在微妙的化学反应后,无动机行为牵扯出了动机鲜明、手法漂亮的延长线:约会。
他可以是笨拙和自信的结合体。她可以是美艳和天真的结合体。
娜塔莉感觉很自在,因为马库斯自成一体,和她的过去毫无关系。他让她觉得自己不是脆弱的悲伤体,这比普通的赞美更有效,实际上帮助她走出了矛盾的悲情。“她明白,自己最想要的,便是通过一个并非情场老手的男人来重新走近男人,和他一起重新学习温存的使用说明。”
马库斯心里的波折更多,更复杂也更微妙,他要努力表现最好的一面,也会因为愚蠢的失误瞬间失去自信。因为对幸福的恐惧,他甚至在渐入佳境的一刻落荒而逃……
看似恋爱故事,实则职业人群的细密心思分析。都市人类脆弱的情感能力,在这场充满法式幽默的叙述中已被揭穿,还好,并不残忍。
“还有比两情相悦更没逻辑的事吗?”
约会时选择坐哪个位子,接吻前说什么,送什么礼物,当别人讲恋人坏话的时候……恋爱中的每一个决定都有意义,微妙得无法言喻,无法论对错。不合逻辑的举动,常常在爱情的动因中倍受青睐。这部小说以此为巧思,恍如对滥觞爱情故事、世俗情感逻辑的温情反击。
这岂不就是现代人最想要的纯爱的范本?打破禁忌,富有疗愈力,颠破等级层次金钱男女星座等等惑众的规则,而且,能够大团圆!
两性关系里有太多微妙的平衡术。但这个故事里没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之类的低级游戏手法。如果失去两个主人公的鲜明个性、甚至特定的人生阶段,一切微妙都无从说起,而这恰恰是“微妙”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