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陶一见如故,由爱陶,赏陶,藏陶,发展到烧陶,他却甘愿“自陶苦吃”。面对陶的没落,他痛心疾首。在几近不惑之年他毅然放弃了之前从事了十几年的装饰设计工作,突发奇想,自己建窑烧陶。
他虽是大学美术专业毕业,但之前从未接触过烧陶,也没有去陶瓷工厂专门学习过。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他的选择,想来想去就是他的名字跟烧陶有点关系,所以他自以为是天生的陶工,肩负了烧陶的使命。从此他每日与泥土相伴,摆脱所有束缚,专注于陶,沉浸于陶。每日筋疲力尽,却又乐此不疲。每次濒临绝境,又总能绝处逢生。每次烧窑他都有新的发现,他不停地在陶上寻找着,思考着,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牵引着他,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陶是神奇的,从泥土的取材,塑造,直至烧制成品整个过程都充满神奇。在对泥土的不断揉搓,捶打,刮捏等一系列的塑造过程中倾注了他的精神、情感和思考。他的陶就如他本人,执着、自然、纯真、拙朴。做陶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是孤独的也是温暖的,是悠闲的也是忙碌的,是失落的也是充盈的,总之说不清,百感交集。他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是在做陶,也没有认为手中把捏的是泥土,他沉浸在陶园里,融入在自然里,他的生活变成了陶。他认为陶者就要亲临烧陶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自然融汇贯通的境界,陶者的灵感,激情和个性才会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不会被他人的技艺和工艺环节一步步侵扰和吞噬。
他生长在北方的海边,性格硬朗而深沉,之前看似陶之外的工作反倒使他少了禁锢和约束,给了他更多自由和创新的机会。他潜心钻研,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他力求造型简约大气,釉色纯净亮丽,机理灵动自然,如海边的岩石朴实沉默,如海市盛楼般如梦如幻,如迸发的烈焰激情澎湃。他喜欢陶的那种坚如岩,声如磐的感觉,所以采用1200度以上高温烧制,这样看上去陶的质地很真实,保留了泥土的本色。釉料选用天然矿物釉,能够经受高温并在窑炉中产生奇特的窑变,在同一件作品上彰显出沧桑古朴与鲜明亮丽的美妙融合,如能与作品造型浑然一体,形成写意,意境之美,更是可遇不可求,这可能就是陶者孜孜追求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吧。祁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