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术年年有,防范需谨慎。近年来,本报《社会新闻》《读者之声》版“给您提个醒”专栏聚焦骗术防范,一直是读者朋友关注度较高的栏目。时至岁末,本报记者整理了今年专栏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骗局案例,加以精心梳理,希望本版的盘点能成为您生活中的“防套工具”。
网购等送货 警惕“快递黑手”
(2014年1月21日报道)
【骗术回放】 节日期间往往快递量暴增,网购后等待送货的消费者常常要查询快递的状态,而一些恶意软件抓住快递官网查询能力有限的特点,乘机伪装成各类查询类应用程序,吸引手机用户在网上下载应用,从而在短时间内传播木马病毒。对于此类病毒,用户往往等手机话费激增后才发现异常。这类软件名为“快递黑手”,运行后在后台下载大量推广软件谋取广告收益,耗费用户的大量数据流量,造成话费损失。
【本报提醒】 用户应从可靠渠道下载手机应用,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对号称卖家发来的二维码和链接不要轻易扫描和点击,以免误装木马或误入钓鱼网站;同时如遇到“退款身份验证”“卡单”“掉单”等说法要格外注意,这些都可能是不法分子设下的“圈套”。
网友轻信微博中奖掉进陷阱
(2014年3月12日报道)
【骗术回放】 微博抽奖,小心有诈。读者吴小姐致电本报,反映她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名为“m日本小小代购”的微博,号称为庆祝新店开张举办抽奖,只要转发并@两位好友,就有机会获得某知名日系品牌服装。吴小姐随手转发试试手气,没想到收到“m日本小小代购”的私信,恭喜她中了二等奖。
可是对方突然称,由于衣服是从日本正品代购,要通过EMS寄到吴小姐手里,需要她先付50元邮费。于是吴小姐往对方支付宝上打了钱。当天晚上,开心的吴小姐想向朋友“炫耀”一下,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条抽奖微博。更蹊跷的是,对方的账号也显示异常状态,无法通过私信联系。
记者搜索此用户名已无结果,却能搜到三四条和吴小姐反映相同遭遇的微博,评论中也有不少人称收到中奖信息,人数远超所谓的“一、二、三等奖各一人”,这让吴小姐确信自己上了当。
【本报提醒】 骗子先通过微博抽奖聚拢人气、获取信任,随后发布中奖信息,索要邮费。参加此类微博抽奖应当先观察对方是否加V、是否为临时注册的微博、是否公开抽奖细节,以此来判断对方是不是靠谱的商家。
办理信用卡莫“绑”他人手机号
(2014年3月14日报道)
【骗术回放】 市民徐先生1月中旬接到一个自称是担保公司的陌生来电,说可以帮忙办理额度高达5万至50万元的信用卡。徐先生做生意,手头不宽裕。对方说,如果有兴趣,可先到银行办一张借记卡。徐先生按对方要求去办卡,填表时绑定了对方手机号,并将卡号和身份证号码发给了对方。之后,对方称“如果想贷10万元,先要预存40%的钱”。徐某向自己刚办理的借记卡中存了44100元。随后他发现,卡内的44000元钱不见了。
【本报提醒】 这种以“办理高额度信用卡”的诈骗短信或电话最近频频“冒头”。还有一位杨先生1月初收到类似短信,在银行办卡后存入8万元被悉数转走,一位徐先生在办卡存放10000元所谓流动资金后,发现卡内现金被他人通过支付宝方式支出。这类骗局中,关键点是,骗子指使被害人至银行实地办理银行卡,并哄骗办卡时在联系电话一栏填写指定手机号。据此骗子可获取银行动态验证码,以此来套取钱财。
街头象棋残局 暗藏骗财陷阱
(2014年4月6日报道)
【骗术回放】 今年3月,金山区朱泾镇紫金广场上围着两群人。原来,有人在那里摆了两盘中国象棋的“残局”。自认为下棋水平还不错的王先生不禁技痒,凑过去看热闹。有人怂恿他参加赌棋,并愿出钱和他合伙。“如果你赢了,钱就平分。”王先生求胜的劲头被激发起来,但几步棋下来,他才发现刚刚看上去自己赢面很大的残局实际上凶险异常。很快,稍不留神,自己的棋被对方将死。此时,还有围观者愿意借钱给他,让他再下棋。最终王先生总共输了400元。他才意识到可能上当。
【本报提醒】 朱泾派出所民警揭示,犯罪嫌疑人各有分工,一人坐庄,部分同伙假扮路人押注后和庄家下棋,此时庄家会故意输棋,下棋的托儿赢钱后,棋主就不跟他下了,让被害人误以为真能赢钱。而另一部分同伙则在一旁“撬边”,怂恿被害人押注跟棋主下棋。等有人被骗后,几个人再分钱。
买回“活泼”小狗 7天瘟病发作
(2014年7月6日报道)
【骗术回放】 张女士女儿的一位朋友从网上买来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谁料小狗到家后,短短一个星期,便开始无精打采,随后出现发热、拉肚子、眼屎多等症状。宠物医院诊断小狗患有严重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也就是“狗瘟”。
【本报提醒】 实际上,网上买狗并不靠谱,很容易买到“星期狗”。所谓“星期狗”就是买时活泼可爱,但大多在7天左右就会出现问题,呕吐、咳嗽、便血,甚至死亡。严重的可能传染疾病给其他宠物或主人。究其原因,是卖家出售前给患病狗打了兴奋剂血清,但药效一过,病态又显露无遗。而网上买的狗没法查根底,检疫证明也没有,发票也没有,万一出问题,根本找不到人问责。
网上搜索发现,一些卖家的名贵宠物品种售价远远低于市场价,联系时大多称“自家繁育”或“有事急转”,但提供的照片却与其他网站一模一样。还有部分粗心卖家,说是“照片实拍”,可照片上还挂着其他网站的水印,此时就要提高警惕了。业内人士提醒,购买宠物时一定要找正规卖家,应多方考察对方的经营资质和宠物健康检疫证明。付款时,对售价太低的卖家应警惕。如有条件,应与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核实养殖、检疫等信息。
足球竞彩小心误入非法网站
(2014年7月9日报道)
【骗术回放】 世界杯开赛后,读者徐先生一直和同事参与网上的竞猜输赢和比分活动。他在网上找到一家赔率比较高的博彩网站下注。第一次就一举赢得了一千多元。狂喜的他第二次足足下了一万元“血本”,而且幸运地又押对了。
久久未取得奖金的他想上网去看看兑奖结果,不料这个网站却打不开了。一连试了两天,都无法显示页面。徐先生的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估计这个钱是要不回来了,别说奖金,连本金都没了。”徐先生报警后才获悉,世界杯期间,类似的骗子网站并不少见。
【本报提醒】 通过梳理,类似网站存在诸多特点,一是域名基本上都在境外;二是投注金额比较大,一般都是成千上万;三是网络赌球的形式比较多样、复杂,这也是它和体育博彩之间最大的区别。
警方透露,当前赌球、博彩网站数量繁多,内容缺乏监管,而且由于大部分赌球网站设立在境外,遭遇钓鱼欺诈或者庄家携款潜逃后,用户很难挽回财产损失。
连环诈骗术蒙走老人8.9万元
(2014年11月3日报道)
【骗术回放】 今年3月,80多岁的李老伯,接到一个自称是“中国保健协会”工作人员的电话,推荐“中国保健协会”会员卡。“办了卡,不仅能向专家免费咨询养生保健知识,还能定期获赠高级保健品。”
听了推销人员吹嘘,李老伯买了一张价值8.3万元的会员卡。打开包裹后,李老伯发现随卡赠送的保健品既无生产厂家,包装也十分简陋,是彻头彻尾的“三无产品”。
2个月后,李老伯又接到一通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副局长,称骗子已被抓住,可以把被骗钱款返还给李老伯,但需交律师费5095元。李老伯交费后“副局长”电话却再也打不通了。
又过了2个月,李老伯再次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吴律师”,说之前的“副局长”和推销保健品的是一伙的,这个团伙已被端掉,赃款也已追回。不过,受害者需要排队接收退赃,如果希望早日领回被骗钱款,需要付1000元“手续费”。李老伯又掏了1000元给上门的快递,结果“吴律师”也人间蒸发了。至此半年不到,李老伯便被骗了89095元。
【本报提醒】 犯罪分子一系列的连环骗局,把老人家骗得团团转。骗局的核心,还是让你交钱。中老年读者,如果您遇到“热心的工作人员”,不妨冷静观察,看他是否最后“露出狐狸尾巴”,必要时可以和家人亲朋联系,识破对方骗局,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部曲”铺垫骗走“押金”600元
(2014年11月13日报道版)
【骗术回放】 10月29日上午,一名中年妇女敲开了年近八旬的刘老伯家门,自我介绍是街道工作人员,来做个调查,询问刘老伯和老伴的身体情况,并做了详细的记录。第二天上午,刘老伯接到了来自“街道”的电话,表示昨天工作人员上门调查的报告已经看到,并嘱咐老人注意身体和保养。突如其来的“关心”让刘老伯倍感温暖。
10月31日上午,又有一名“街道工作人员”来到刘老伯家中,男子一坐下,掏出一张黄色卡片表明来意:“这是街道给你们的福利补贴,去医院出示这张卡就可抵扣3000元医疗费。”接着男子又表示再送一台数码经络治疗仪试用,但要付600元仪器押金,一星期后他会来看治疗效果,并退还押金。刘老伯盛情难却,随即付了钱。
男子走后,刘老伯发现治疗仪既无生产厂家名称,也无产品说明书,拨打卡片上的联系电话,始终没人接听。一星期后也没等到那名“工作人员”的身影,这才发现可能上当受骗了,于是立即报警求助。
接到反映,街道工作人员表示根本没有派任何工作人员去刘老伯生活的社区“送爱心”,所谓的健康调查和医疗补贴纯属子虚乌有。
【本报提醒】 对于假冒街道人员上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致电街道询问核实,或者问问街坊邻居。总之,不要轻信他人言语,天上不会掉免费的馅饼下来。
“领导打来电话”骗你转账
(2014年11月21日报道)
【骗术回放】 10月26日晚上7时许,家住金山区朱泾镇的吕女士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我是你领导”,并说这个电话号码是他的一个私人电话,让她明天到他的办公室谈点事。吕女士听对方声音和公司的吴总很像,问是不是吴总,对方说是。次日上午9时刚过,“吴总”打来电话,说有急事在外面,请吕女士汇钱应急,并答应回公司就还钱。吕女士最后汇了1万元至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事后吕女士觉得有点蹊跷,马上在公司找到吴总,这才发现自己遇到了骗子。
而读者韩先生也在11月3日接到类似电话,被骗走2000元。
【本报提醒】 “我是领导”是“猜猜我是谁”骗局的升级版。两者都是广撒网型,但“我是领导”的骗子掌握了被害人一定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单位,因此更具欺骗性。对此,市民一定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不要轻信陌生人的可疑电话,一旦你“猜”了领导的名字,就等于把信息泄露给了对方,骗子会顺势冒充;其实,骗术万骗不离“转账”,因此,不要盲目答应对方的任何涉钱涉账要求,就不会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