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1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窗絮语
一流不是朝夕事
朱绩崧
  朱绩崧

  上海某高校最近亮剑新政:要把财权和人事权下放给院系。其中“世界一流的薪酬给世界一流的师资”一项尤其抓人眼球。微博上有位叫@Dante_Dean的网友评论:“这种话就是典型的老爷腔调。大学不是公司,教师不是打散工。激励机制不纠正,官僚思路不改变,高教只会越改越乱。”这话当事者必不爱听,但绝非危言骇闻。

  其实,这两个“世界一流”背后的逻辑,若与我国自古以来褒赏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读书人安贫乐道、超然尘外的形象作一对比,即可见两者间的严重冲突。仿佛,你不给我足够的钱,我就不来你这所大学上班,我就不成全你的世界一流了。同时,这也将让很多教师产生一种毫无意义的危机感:我不是世界一流的水平,我拿不到世界的工资,我怎么混下去?但冷静地想来,我们的大学有多少经得起世界考验(而非礼节性吹捧)的世界一流呢?距离堂堂正正的世界一流,差距是大还是小呢?恐怕客观的答案是不容我们盲目乐观的。

  短期要世界二流倒是也不难的,当代教育史上不是没有例子,大概也就是这些先例给了此类新政足够的灵感:砸钱。特别在西方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如今若肯出世界超一流的薪酬,不怕请不来几个学科领军人物。甚至,极端的策略下,可以拿着当年诺贝尔科学奖提名人的名单,按图索骥,把大菩萨一个个请来,那这诺贝尔奖还不是稳稳地入吾彀中矣?短期的飞跃不是梦,问题是短期的飞跃能支撑多久,对我国的未来能有多大裨益?这是性价比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了。

  更要警惕的是,金钱一旦成为激励机制的发动机,势必在原本可稍微清宁些的校园里,催化开贫富的差距,让宠儿们挟财自重,却让那些老实勤恳、不事名利的教书育人者越来越寒心。“谁有钱,谁话事”这种商业的游戏规则在某些所谓巍巍学府之中,并不缺乏追捧的市场。可结果呢?从上海交大的汉芯骗局,到中国农大的院士企业,十多年来,无不证明欲壑难填,读书人也不例外。今时今日,经济热闹,文教进展,“箪食瓢饮”固已毫无必要,但古今中外,货真价实的学术总离不开“专注”二字。那些屡见不鲜的游走在酒肆、歌坊、钱庄、官场的人,或许能以包揽各级科研项目为荣,但他们实在称不得治学术,而纯粹玩权术罢了。此辈动用手段、关系,做上院系负责人的交椅,获得更大的财权和人事权,势必自立山头,打压异己,复当有属下教师唯权是附,严重不利于学术生态的多样性。如何杜绝这类威福下移引发的丛生乱象,是下一步高校改革必须严肃考虑的反腐问题。

  让我照例失望的是,新政只谈淘汰(“六年非升即走”),却于教学只字不提。事实上,古来最基础的是教学,当下最涣散溃败的也是教学,而短时期内最易抓好的还是教学。只是,某些高校的个别为政者权钱在握,已然忘乎所以,默认教学得过且过,不曾倾听过学生的诉求,没有调查过市场的需要,百忙于营建大楼之余,更没有研究过如何培养大师,而非精于跑项目的市侩之徒,因为他们的心里,总还是那个商业的硬道理:没世界一流的师资?不怕,外面招啊,俺们不差钱!

  对于这样的思路,我只奉劝一句:教育不能搞大跃进,世界一流不能只争朝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邮珍赏析/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让老实人不吃亏”为诚信社会托底
古代版《盲井》
一流不是朝夕事
仁术济世 医者大道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2一流不是朝夕事 2015-01-17 2 2015年01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