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韵味浓郁
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改编自上世纪60年代家喻户晓的同名影片,讲述的是解放初期新疆边境线上,边防战士寻找昔日恋人引出的一个紧张惊险的“反特”故事。昨晚,大幕拉开,在由高耸入云的冰山、帕米尔高原等意象构成的舞台空间中,戏剧矛盾、线索逐一展开。序幕中,江罕达尔匪帮逃亡前射杀家仆,一位幸存的姑娘为全剧的故事布下了悬念。在热闹喜庆的塔吉克婚礼场景中,主要角色一一登场。牧民纳乌茹兹迎娶的新娘“古兰丹姆”究竟是不是新战士阿米尔年少失散的恋人?随着剧情推进,谜团渐渐解开。
电影作曲家雷振邦的女儿雷蕾,以电影中六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为主题旋律,建构起了时长150分钟的完整歌剧音乐,用音乐手段烘托、发展、升华了剧情,并将富含塔吉克民族特色的旋律巧妙地融入到歌剧化的音乐语言中。热瓦普、手鼓等新疆民族乐器的加入,更为整部歌剧增添了浓郁、地道的少数民族韵味。
角色丰满动人
维吾尔族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扮演古兰丹姆,她用甜美润泽的音色塑造了一个质朴、纯洁、在苦难中心怀希望的塔吉克族姑娘。第二幕中,一曲“帕米尔红花”悠悠道出了她内心的忧愁和向往,她和陈勇饰演的侦查员卡拉的一曲“冰山上的雪莲”二重唱情感真挚动人。在第三幕“相认”中,维吾尔族男高音艾尔肯·阿布杜热依木与迪里拜尔的二重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婉转悠扬,熟悉的旋律唤起了观众对那个年代的美好回忆。全剧结尾,两位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歌唱家还联袂“秀”了一段欢快的新疆舞,将剧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在剧中饰演解放军边防排“杨排长”,他嗓音出色、表演扎实,咏叹调“高原上的风”“卡拉,你在那里”十分出彩,生动地塑造了有情有义、思维缜密、决策果断的杨排长。值得一提的是,歌剧还赋予了反面角色假古兰丹姆和匪帮首领江罕达尔更为立体、丰满的性格,尤其是第一幕中的咏叹调“一个不幸的女人”,维吾尔族女中音歌唱家努尔古丽·艾沙用歌声诠释出了假古兰丹姆“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
合唱段落出彩
整部歌剧中,除了动听的咏叹调和重唱之外,多处合唱段落也相当出彩,大幕拉开时的一曲合唱“冰山序幕”交待了全剧发生的背景,描绘出帕米尔高原上勤劳善良的塔吉克百姓的生活苦乐。侦查员卡拉英勇牺牲后的合唱“塔吉克的雄鹰”,则以庄严的咏唱赞颂了为和平斗争的战士,“光荣啊,祖国的好儿女;光荣啊,塔吉克的雄鹰”,层层渲染中,将剧情推向了情感的高潮;尾声中,敌我决战即将展开,军民激昂的合唱“勇士之歌”充满活力和动感,明快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唱出了必胜的信念。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等经典唱段中,合唱的加入则渲染了气氛,丰富了旋律的层次,升华了情感。昨晚,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指挥吕嘉的执棒下,用流淌的旋律将人们带回了美丽的帕米尔高原,带回了冰山下的那片热土。
视觉效果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歌剧《冰山上的来客》的舞台效果恢弘逼真,给人印象深刻。由特殊装置材料“玻璃布”搭建的冰山悬吊在舞台上方,在灯光的配合下,材料本身的褶皱化成了冰山硬实的棱角,好像积雪成冰的山体,晶莹剔透中散发着庄严圣洁的光芒;帕米尔红花“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真古兰丹姆和阿米尔重逢的一幕,地面上一簇簇娇艳的红花从台侧渐渐“生长而出”,一直延伸到舞台中央……在剧中,冰山象征着水晶般的圣洁,它见证了阿米尔和古兰丹姆的爱情,见证了边防战士的英勇牺牲,更见证了深切的民族情谊。在第三幕“暴风雪”一场中,一班长和阿米尔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虽然已经冻僵,但仍坚守在冰峰哨卡。在多媒体的配合下,漫天大雪、狂风呼啸,“雪崩”铺天盖地,相当令人震撼。而边防排“军营”边上生长着的白杨树,则在严冬中屹立不倒、挺拔不屈,象征着守卫在冰山脚下那群年轻生命。在侦查员卡拉被暗害牺牲一幕中,只有一颗白杨树高耸入云,告慰着塔吉克雄鹰自由的灵魂。
观众反响热烈
此次“冰山”来沪演出两场,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分别组织在沪的新疆高职学生、上海历届援疆干部、喀什巴莎公路建设者、银龄行动医务志愿者走进剧院观看演出。
巴沙高速公路指挥长、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过震文在新疆呆了三年多,他告诉记者,自己是看着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长大的,如今,这个故事呈现出了全新的风采,让他在看的时候充满回忆。“解放军战士为了人民安宁、民族兴旺、祖国尊严而守卫边疆,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工作,也让我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第八批援疆干部、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副指挥长王琨表示,与电影相比,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更能为年轻观众所接受,歌剧中运用的高科技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尤其是大幕拉开时,让我觉得非常亲切,这就是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王琨说,“援疆干部很不容易,刚开始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工作很难展开。不过这个故事中解放军战士的精神鼓励了我,让我能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来自新疆的学生观众看完“冰山”之后同样兴奋不已,上海市奉贤中等专业学校新1303班的阿迪拉·米力克已来上海两年,她说:“我是第一次看歌剧,舞蹈效果让我很震撼。尤其是歌剧里的场景都很真实,在我的家乡,人们结婚时也是那样打手鼓的。我听到手鼓的声音响起来,就特别特别想家。”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