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5年02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滑稽”不上
春晚是好事
张晓然
  张晓然

  上海滑稽戏又一次被央视春晚“白相”了一把。听到这消息,我倒是不惊讶。因为这多少在我预料之中。继而再想,这何尝不是件好事?王汝刚和钱程、毛猛达,上海滑稽的领军人物们,别再去折腾没谱的事了。该定定心,想想如何在上海观众的心里,树起一个像“央视春晚”的舞台高峰。

  央视春晚的定位,其实一直是很清楚的。就是面向全国56个民族大家庭。尤其是语言类节目,为了让全国人民听得懂、看得明白,基本是以普通话为主。东北方言、陕西方言,属于普通话体系,所以可以例外。而上海闲话和广东话、闽南话等,就完全是地方方言了,北方观众绝大多数听不懂。上海滑稽作为上海文化的“土特产”,如果为了上央视春晚,演员讲普通话,就完全变味了。周立波曾誓言绝不上央视,称这是喝咖啡与吃大蒜的区分,但后来糊里糊涂改讲普通话上了央视,最终也是销声匿迹。所以上海滑稽艺术家们要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守得住这份“寂寞”,去除不实际的名利杂念,才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上海滑稽又叫独脚戏,在本地拥有大量戏迷,这是其真正的“衣食父母”。去年在共青森林公园、奉贤滨海森林公园本报举办的花展活动中,上海滑稽的一批名角在露天舞台上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台下观众的热情程度,用火爆二字都难以形容。在现场我问王汝刚,你在上海有多少粉丝?他沉吟片刻后回答,大概有二百万。不错,喜欢滑稽戏的多数是中老年人,可是上海已有60岁以上的老人近400万,他们中间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每年看一次滑稽戏,就够演员们“天天演”的了。有这般广阔天地,还不够大有作为吗?

  但真心讲,上海滑稽如今好作品,越来越少了。看来看去,好节目好演员当然是主流,可浅、露、俗的缺陷也不容忽视。讽刺的对象,翻来覆去是那些傻里傻气、小里小气的小市民;嘲人与自嘲的台词,无非那几句上海人的“切口”,加上点流行词。相比郭德纲的京、津相声,没有让观众听过笑了,又能再思量一番,回味出无穷的味道,然后再哈哈开怀大笑的张力。滑稽戏,当然要通俗,但庸俗就让人厌烦了,滑稽戏对本地的一些小男人小女人味的津津乐道,是否也有些过头呢?总之,把精力放在出精品上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文化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生态上海·冬之恋
   第A28版:上海新城区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上港集团巡礼
   第A34版:上港集团巡礼
   第A35版:上港集团巡礼
   第A36版:上港集团巡礼
   第A37版:广告
   第A38版:新民健康
   第A39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A40版:广告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8版:招生留学/新民教育
权力归权力,艺术归艺术
“滑稽”不上 春晚是好事
蛀虫
镀金
广告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滑稽”不上
春晚是好事
2015-02-11 2 2015年02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