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愈挫愈勇
从目前公布的各自主品牌车企2015年的销量目标来看,对自身的销量增长预期普遍高于合资车企。在市场增幅持续放缓的背景下,依旧雄心勃勃。奇瑞国内市场的目标为40万辆以上,比2014年35万辆的实际销量增长14.29%;长城目标85万辆,比2014年73.08万辆的实际销量增长16%;吉利目标定在45万辆,比去年41万辆实际销量增长9.8%;广汽传祺2015年目标为16万辆,相比2014年的11.68万辆,同比增长36.99%;众泰2015年目标20万辆,比2014年全年销量16.6万辆增长20.48%;而江淮更是将目标定在30万辆,目标增幅高达53.29%;东风柳汽也较为大胆,2015年销量目标锁定35万辆,目标激增52.2%。
如此普遍的高目标增幅,在历年的自主品牌车企长期目标销量中并不鲜见,不过近几年的实际销量却一直不甚理想。各自主车企的“愈挫愈勇”勇气可嘉,但如何在今年实现逆势增长,显然是一大考验。
其实,“坐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面对纷繁复杂、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自主车企中也不乏稳健者。上汽乘用车今年目标24万辆,相比去年下降9.23%。先前欲在2015年实现产销中国第一目标的比亚迪,却迟迟没有透露2015年目标;显然之前“激进”造成的苦果,使其今年不愿重蹈覆辙。
“合资”谨慎前行
相比自主车企的预期高增长,合资车企普遍趋于保守。去年夺得乘用车销量桂冠的一汽-大众,今年产销目标定位在185万辆,相对去年178.09万辆的成绩,仅增长3.88%;今年上海大众的目标是希望超过190万辆,并力争达到200万辆的销量,增幅约为10.1%;上海通用今年目标190万辆,同比增长7.9%;东风悦达起亚也将目标瞄准74万辆,增幅16%;而神龙汽车在2014年同比增幅25%的基础上,2015年的目标增长率也低调地定在13.6%,目标为80万辆,其中东风雪铁龙35万辆,东风标致45万辆;一汽马自达今年目标11.6万辆,去年10.25万辆,同比增长13.2%。上汽通用五菱目标190万辆,增长仅5.2%,而2014年同比增长为12.83%;
从部分合资车企公布的2015年销量增幅目标来看,与上年相比,腰斩的不在少数。数据显示,北京现代在2014年完成了112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8.6%,2015年销量目标为116万辆,目标增长率为3.5%。丰田汽车2014年销量103万辆,同比增长12.5%,2015年目标销量为110万辆,同比增长6.8%。华晨宝马今年目标增长15%,而去年实际销量增速为35%。按照原先规划,2015年东风雪铁龙的销量目标是要突破40万辆,而现在的目标比原先缩水5万辆。东风日产2015年销量目标是100万辆,比2014年还降低了10万辆。
由于产能释放和新车型推出,长安铃木2015年目标定在21万辆,增幅27.27%;长安福特2015年目标100万辆,增幅25%;长安马自达2015年目标15万辆,较去年的10.45万辆,增幅近50%。
“稳增长”是主流
“从各大汽车企业公布的2015年销售目标增长率来看,稳增长是主流,基本符合协会对2015年整个汽车行业平均7%增长率的预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如是表示。中汽协预测,2015年中国汽车全年销量为2513万辆,增速为7%左右。相比于2014年,今年汽车全年销量有望保持稳定的增长。一方面汽车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公车改革和黄标车的淘汰将增加汽车市场的需求,政策环境也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车的增长。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的限购政策将对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今年在宏观经济继续处于调整结构、提升效率的背景下,受GDP增速缓中趋稳的影响,汽车市场随之也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阶段,在不出现较大刺激政策前提下,我国汽车市场预计将维持平稳的增长水平。
其实,车企增幅放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销售总量依然要增加;二是销量上涨幅度预期较前些年有所降低。在增长放缓的背后,则是车企不断重整产品结构,提升品牌溢价的调整过程,在我国车市告别两位数的高速飙升之后,车企也将借此进入深化调整及品牌升级的全新阶段。
企业“八仙过海”
在多数车企看来,放缓2015年的销量增幅,是调整品牌发展战略的必要选择。一汽-大众去年经历了速腾断轴事件及反腐风暴,今年的核心方向无疑是品质的持续提升。从公开信息看,一汽-大众的目标是五年后产量300万辆,而2015年不是一汽-大众的产品大年。这正是整个高层抓品质的好时机。只有扎实提升了品质的管理水平,未来300万辆产量的目标才是可持续的。上海大众去年放弃追第一的目标,对生产线进行改造,为的就是2015年的全力以赴。今年众多的换代产品接踵投放,将考验上海大众的大众和斯柯达团队的市场节奏把控能力。
2015年也是上海通用产品的投放大年,而且2014年下半年投放的昂科威,今年也正是上量的一年。今年在强大技术提升的支持下,主要目标就是如何让自己和经销商的盈利性再进一步得到改善。对于同时启动第四、第五工厂建设的北京现代来说,虽然今年116万辆的目标略显保守,但北京现代“D+S”(中高端车型+SUV)占比2009年只有15%,今年将提升至50%,这代表北京现代的品牌溢价能力,这对于近年发展迅猛的北京现代十分必要。
去年东风日产出师不利,今年目标显然是想扭转困局。能否通过内部组织的再次优化调整,释放更强的创新能力将是考验关键。另外,美系、法系等品牌在过去的几年中经历了高速发展的追赶期,今年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正成为更关键的任务。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