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动讲师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奖、上海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广播中心首席记者陆兰婷。讲座通过幽默的讲述手法和多个经典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校园新闻发言人,如何正确面对媒体的“镜头”……获得了在场各位校长老师的一阵阵掌声。
正面宣传
为提升校园形象助力
为了提升上海市校园精神文明的形象,提高学校对于各类校园新闻进行有效传播的能力,本报联合了众多资深媒体人,启动了“中国首家”校园新闻发言人培养计划。在一所学校中,校长或学校高层领导无疑是对学校的各方面最有权进行“代言”的,因此,参加培养计划活动的,也以各校领导层为主。
“校园新闻发言人培养计划”由初、中、高级的“三级”培养方案组成,由浅入深地对各校新闻发言人进行针对性培训。该培养计划的课程内容主要由两大板块支撑:一是“让好事变得更好”,将学校品牌,校园文化建设等进一步发扬光大;二是“让坏事变好事”,使学校学会正确面对“校园危机”,并主动、积极、正面解决“校园事件”。本报还将为参加该培养计划的学校代表们准备了不少实践机会,并会对学员进行考核及评定。
面对危机
校方回应态度至关重要
当学校面临各类大小投诉,并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校方对待媒体的态度是否正确,有时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在本次校园新闻发言人培养讲座上,陆兰婷老师告诉在座校长老师们,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校方应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媒体及公众。回应媒体的信息要“快”和“准”,不要模棱两可,更不能打“太极拳”。
期间,陆兰婷老师还将许多经典案例分享给大家,这些案例均来自她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的积累。这些实例表明,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学校如果采取开放式的良好姿态来面对媒体及公众,往往能把“危机”变成“机会”,最终赢得公众信任。
校媒沟通
建立新闻传播管理制度
对于学校来说,发生引起媒体注意的突发事件毕竟是少数,那么在日常的校园管理当中,学校与媒体应当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而学校与媒体的日常沟通,又会对校园危机的处理起到怎样的作用?面对校方领导和老师们的这些疑问,陆兰婷老师给出了两个实用建议:首先,建立自己的新闻传播管理制度,特设“校园新闻发言人”岗位,规定一位校长或校长代表来统一管理和发布重要信息;其次,学校在平时就应“挤出”一些时间和媒体多多交流沟通。
讲座结束后,与会校长老师们纷纷表示,“2014-2015年度校园新闻发言人培养计划”的讲师团阵容庞大,陆兰婷老师作为首场讲师,诸多建议对于校方犹如醍醐灌顶,令大家深有感触,也让大家对后续活动充满着期待。 陈乐 冯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