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隔壁头婶妈
彭瑞高
  文 / 彭瑞高

  听老辈讲,称呼不恭敬,引起误会的也有,结怨记仇的也有,甚至惹人发作、对骂对打的也有。所以对称呼,上海人很讲究。有些上海人从小不敢叫人,就是怕叫错。最可靠的,是随大人叫。大人说“叫阿姨”,你就叫阿姨;大人说“叫舅公”,你就叫舅公。其中复杂的人际纠葛、缠不清的辈分关系,有大人把关,就保险多了。

  这是说的“当面称呼”。而“第三者称呼”,内容要丰富得多。我的感觉,上海人对第三者的称呼,特色是“三多”:随住家地点的多,随职业的多,随长相的多。

  随地点的称呼,从小听得最多的是“隔壁头婶妈”。此外还有“亭子间嫂嫂”、“弄堂口爷叔”、“汽车间阿哥”……这是具体的“小地点”;范围大一点的,有“浦东爷叔”、“浦西舅妈”、“松江阿姐”;至于“昆明表哥”、“新疆姑妈”、“武汉寄爹”,范围就愈大了。

  随职业的称呼也很普遍,如“烟纸店公公”、“老虎灶伯伯”、“铜匠摊阿三”、“剪刀店老二”……这些称呼,其实也说了地点,不过连带把职业也交代了,是一种智慧而经济的叫法。在郊区小镇,我还听见很多这样的称呼:“剃头阿王”、“打铁小张”、“箍桶老李”……意思一样的。

  老辈里的人,还会带着恭敬,小心翼翼用一个称呼——“先生”。如“楼上李先生”“东街张先生”。这是一个重要的称呼。这里的“先生”,有时专指两种职业,一是教师,二是医生(尤其中医)。这种恭敬,是对文化的恭敬,值得一提。

  随长相的称呼,叫起来要谨慎了。有些长得好的,可以随口叫,譬如“卷头发阿四”“白面孔小张”“大眼睛老师”,叫了他也不生气;中性的,叫起来问题也不大,如“长脚阿三”“大块头老张”,但要看他心境;而有些称呼,跟人的疾病、残障连在一道,不恭敬、不礼貌,晓得了也不叫,最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新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读者之声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民生上海
   第A08版:民生上海
   第A09版:民生上海
   第A10版:民生上海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2015·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刊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新闻面对面
   第A16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动作浪看出老上海
早期农民工进上海
当心三只手
隔壁头婶妈
“拿勿出手”
老底仔个给水站
七搞八搞、七荤八素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B11隔壁头婶妈 2015-04-05 2 2015年04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