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万伯翱 1962年秋,中学毕业后的他为其父万里同志送到河南黄泛区农场劳动锻炼,1972年就读河南大学外语系。曾任中国体育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等职。现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作品有电视剧《少林将军许世友》、散文集《三十春秋》《四十春秋》《五十春秋》《六十春秋》《我看红墙内外》(夜光杯文丛·个人专辑)等。
去年大连獐子岛集团组织“著名作家再次走进獐子岛”采风活动,在下有幸忝列其中了。说也巧,《中国钓鱼》月刊第八期就刊登出了三个页码,冠以红色标题“美丽的獐子岛,精彩的大鱼杯”的长篇报道。獐子岛是全国海钓锦标赛的国际站。笔者是此刊的名誉主编,而且这一期也同时刊登了我的钓鱼游记散文“五游二钓奥克兰”,此时8月8日在下就站在獐子岛上了!这真是“千里有缘来相会了”。
獐子岛地处大连东一百多公里海域处,它不过是大连市长海县所属的一个岛镇,面积不过十五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后它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使这个小岛镇成为黄海诸岛一颗闪亮的明珠了。小岛拥有2000平方公里的“现代海洋牧场”,水质已达二级以上,水中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它独占天时地利,它的生态价值与养殖成果早已赢得了中国和世界海洋国家的认可,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它生态、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我作为中国钓协和《中华名人垂钓俱乐部》副主席曾多次参加各种国内的垂钓活动。在青岛、北戴河、湛江、台湾、香港以及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等地我都抛竿垂钓大海中,但都没有今天在这个小小獐子岛海域上开辟的千亩人工渔礁钓场上钓获丰硕,这不仅源于小小獐子岛之魅力,更源于今日执竿钓者大都是来自大陆有名的执笔杆子的文人墨客。
獐子岛上不过一万五千居民,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医院、银行、邮局、托儿所、养老院、博物馆、海滨浴场林林总总样样都不少。这里小巧的广场也和大城市的小区一样,每晚唱主角的“广场舞”依然不可缺少。居民到了自由自在的晚上也随着自携的录音机,伴着舞曲,跟着自选的教练一遍又一遍翩翩起舞呢!还有一个很多大中城市都没有的景致,就是小岛居民对泥土的无比珍惜,岛上每块泥土都显得弥足珍贵,家家户户都利用起了房前房后,甚至于街旁、桥底、沟边辛勤耕作着每一寸宝贵的土地,使地上豆角长垂、瓜果横卧。那点点簇簇盛开的紫色和绿色豆角花朵和小喇叭似南瓜、黄瓜的橙黄色花到处都在迎风招展,招来辛勤蜜蜂和花蝴蝶不时拜访,显示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金秋生命活力。红薯、黄豆、玉米长势旺盛,叶丛如墨似洗,表明这里阳光营养和水分都很充足,秋菜秋庄稼的长势比大陆还好!这是辛劳的獐子岛居民除了独特的渔业大生产化外,副业生产也绝不比大陆农家逊色呢!
1972年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时节,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英雄渔民王天勇冒着雪花的飞舞,在零下20度的酷寒下,下潜海底采捕野珍。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防寒保暖潜水服装,在深海四五十米下,他感到海水巨大压力和刺骨的冰寒,他是接到国务院有关部门指令后,不断潜游百多次终于擒获优质鲍鱼半吨之多!接力棒似快马加鞭转送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使周总理和尼克松一行在国宴上都大赞这獐子岛鲍鱼“Very good !OK!”“天下第一鲍、第一采鲍英雄”称号的美誉盛传至今。虽然海水冰冷,但革命群众的热情更高。当时还在“文革”中农垦战线当知青的我,自然是从没见过,当然更不知“国鲍”是啥样啥滋味。到了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在广州的宴会上同学习远平(习仲勋的儿子、我洛阳外院同学)第一次请我到了广东省会才品吃过山珍海味(鲍鱼)的不凡滋味!
一位獐子岛上姓杨的七十五岁的老渔民告诉我,抗战时我们国弱民不强,日寇侵略军来了,没几个人就仗着他们的洋枪、东洋刀在獐子岛横行霸道,猎狗似的鼻子嗅出了这“中国北纬39度”海洋中生产出的绝好海鲜产品,忙掠夺一船又一船海鲜押送回日本了。真是国弱无外交,国弱也无海洋了,国弱什么都是人家的了!
我们作家代表团分乘两艘快艇出发了。这两艘都是国产制造,山东威海船厂制造。快船一路乘风破浪,蓝天白云下,一直往东南急驶,大约四五十分钟后,到了在2000平方公里“海上牧场”中的千亩钓场,海里已投放下万吨级人工鱼礁。大家都知道大多数的动物是喜成群出动和群居,海洋世界中的鱼群更是如此。而鱼类像陆上动物一样也是爱钻进“窝中”,这里人工鱼礁窝似“大窗户的碉堡”,使鱼群感受到了保护,能在窗中自由穿梭安全生儿育女。獐子岛周董事长胸有成竹地说:“保证作家们都能钓上鱼!”我们的船抛锚停定了。今天船钓,主人未准备任何长短手竿和海竿,清一色“土制手把线”,垂钓几十年的我也第一次使用这獐子岛渔家自制的“原始武器”,起初也是半信半疑,这手把线下四十多米,下钓线是牢系着四股结实的铁条,中间的铅坠如同一个秤砣般大小,四个钓钩应是22号森然迎敌黑大钩,钓线也是2毫米的粗线。手把线在船舷两侧徐徐入水,下到海底。就是我国大陆上大江大湖也都少见如此深度,怪不得莫言赠我钓鱼诗中说:“青鲤白鲢小打闹”,诺贝尔奖得主敬佩大海中垂钓:“金枪马林大酋顽,大钓海上惊巨澜,”莫言钓过鱼,更读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颇知海上钓大鱼的壮观!实际上不管是古巴老头钓上了巨大的马林旗鱼,还是今天我们钓上来的黄鱼,我都信奉:“鱼是我们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文学家钓鱼高手海明威这句名言。刚开始我们这些陆客还是找不着感觉。无论是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军旅作家董保存,还是《激情燃烧岁月》大作家石钟山,作家们都在狐疑:“这目不可测的大海中此处到底有鱼否?不会忽悠我们吧?”此时船尾却传来呼叫:“周董事长上鱼了!”目光全扫向船尾:嗨,人家硬是一下拉上了两尾惊慌失措的黄鱼呀!我们忙过去取经,周在岛土生土长四十个春秋有着丰富海上钓鱼经验。什么上下潮,什么季节风,什么流水中鱼来鱼往他都门儿清,獐子岛发明这手把线如何看钓线移动,当然你手把线手感最为重要了,我们心领神会。好在这些作家个个也是心灵手巧,再上鲜虾饵对鱼礁窝中饥饿鱼儿诱惑,纷纷又把这手把线徐徐入海进礁窝如此照办,不过一袋烟的工夫,我手感沉重,我的判断:“有了!”忙迅速提拉双手不断倒线,果然鱼儿出水,夕阳金光下鳞光闪烁猛窜乱跳两尾归顺在下了,摘钩入仓!
还有省文联副主席、大连市作协主席素素和她的助手肖正也是巾帼不让须眉,个个照此手把线抛钩入海,不断诱使鱼儿吞挂在手把线钩上的鱼虾,大小黄鱼纷纷出水了。总共下来两小时多,两船作家竟钓获了70斤的大小鱼儿!
太阳接近海面了,广阔无垠的黄海万点金光,水光一色,在风动浪涌中海面如同无数条金蛇在狂舞摆动。作家和主人们满载着渔获而收竿收网归家了。在大食堂等待我们宴会的作家团团长毕淑敏和副团长关仁贵先是大吃一惊:咱们作家能钓到这么多鱼和捞到这么多海鲜?!两位主席又互视莞尔:“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足够我们宴会上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