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公安部、外交部、国家旅游局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证明多”、“证明繁”问题,研究制订一系列简政放权措施,解决类似“你妈是你妈”的许多荒唐证明问题,方便群众办事。三部门负责人日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分别表示,将完善信息系统、加大信息共享;加快公民数据库建设;提高便利化水平。
同时,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日前批转《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这意味着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再下一城,也意味着“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商事制度改革出现重大进展。社会信用代码实现统一并共享后,企业在不同部门间办事将得到极大便利。
奇葩证明、这证那证,惊动总理,足见某些证明有多奇葩,某些手续有多繁琐。它不只是给企业办事添堵,也日益与简政放权格格不入,与现代政府形象相背离。奇葩证明,对普通百姓来讲,更给添丁落户、求学就医、外出旅行等日常生活制造障碍。让合法企业轻松上阵,让守法公民自由流通,应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追求,绝不应让奇葩证明成为羁绊。
奇葩证明的背后,一者是服务意识不到位,二者是信息化程度不到位。从服务意识讲,它实质是官老爷心态作怪。不是所有证明都无必要,但有一些确无必要,还有一些是可要可不要。什么叫可要可不要?就是办事机构稍作努力,便可自查,免去办事者辗转,方便其办事。但一些办事机构就是不愿意挪动一下屁股,大喇喇坐在那里,等候公民一一呈上前来。这说到底是将自己当成了社会的管控者而非服务者。
再从信息化程度来讲。信息化发展至今,某些情况的辨明,对办事机构甚至已经不是挪动屁股,而只是动动手指、点击鼠标的事。互联网技术在中国迅速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大幅投入,政府的电子政务发展也有时日。就多数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而言,自身内部在信息的数据化这块或多或少已有积累。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需要将这种信息化再提升一步、更加科学化,朝着方便公民和法人办事的方向努力。另一方面,要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割据状态打破,让可以共享的信息实现联通。这实际上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是解决信息“肠梗阻”的“末梢问题”。如此,公民就不必为办个事,在不同部门间舟车劳顿,甚至陷入循环证明的困境。
简政放权、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信息管理的改革是一个基础。提高效率、减少梗阻,各部门之间加强配合,奇葩证明才能破解。现在,中国经济界“互联网+”蒸蒸日上,“工业4.0”风生水起,互联网与社会生活和公民理念深度融合。如果政府服务的模式和思维仍停留在1.0时代,如何能推动社会的创新发展,如何能引领这个时代的信息化潮流?让信息“飞”,我们不能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