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权威声音
重新学过端午节
慕朵生
  在我国,端午节已走过2000多年的岁月。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如何深入发掘端午文化,守护端午传统,是一个崭新而又重要的文化命题。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般认为发轫于忧国忧民、投江而死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汉儒刘安称颂他“志洁行廉”,宋儒朱熹赞誉他“仁至义尽”。换言之,屈原曾经立德、立功、立言,是一位伟大而又不朽的往圣先贤,其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既是端午文化最为宝贵的高贵品质,也是中华民族念兹在兹的优美价值。

  时移世易,俗与世变。当今中国加速由传统农耕社会迈入现代工商社会,许多基于农耕生活形成的端午习俗逐步淡化甚至彻底消失。比如,在城镇里,人们或许还会吃粽子、戴香包,但很少有人再亲手包粽子、做香包,家家户户挂菖蒲、薰苍术的现象几近于绝迹,就连赛龙舟、祭屈原等最重要的纪念活动,也开始变得更注重表演性甚至商业化。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外来节日文化竞争,端午节也不例外。

  当然,我们也不必为此过度焦虑。端午节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其精神和传统早已深入国人的骨髓,关键是如何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再度变成一种活生生、活泼泼的节日文化形态。有些端午传统习俗流失固然可惜,需要抢救,但更需要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创新过节方式,让端午节所承载的爱国精神与高尚情操,能更加现代化、人性化地与我们的生命发生紧密的联系,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慕朵生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记忆中的抗战
   第A10版:评论/随笔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26版:家装专版
   第A27版:家装之窗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大购网专版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专版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人物
   第C03版:妆容
   第C04版:摩登
   第C05版:摩登
   第C06版:潮事
   第C07版:秀场
   第C08版:大牌
取缔奇葩证明,让信息“飞”
看不看得懂 懂不懂得看
迟三秒再关门
重新学过端午节
“惯性”
女性生育,不只是个人的事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10重新学过端午节 2015-06-19 2 2015年06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