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姐告诉记者,今年2月28日,她在国外旅游时,突然收到一条上海建设银行的扣款短信通知,短信称,其银行账户被扣款10.01万元人民币。殷小姐十分疑惑,回国后马上联系银行,追问扣款原因及资金去向。一段时间过去了,钱一直没到账,她多次催问银行也无消息。此后银行进一步查询终于有了结果,称这十多万元被通联支付平台扣去了。殷小姐联系通联平台查询扣款原因,得到的结果是,她在一家名为“复星保德信”的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购买了保险产品,钱是被“复星保德信”扣去的。
殷小姐觉得纳闷,2月28日那天,她人在国外,怎么可能和国内这家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呢?
5月28日,殷小姐到复星保德信保险公司反映此事。据调查,保险公司留档的“面访”视频中,保险人殷小姐并非她本人,是别人扮演的;合同上的签字也是别人伪造的。投诉科工作人员承认,是他们内部人员盗用殷小姐的身份信息进行欺诈骗保行为,承诺6月30日给出处理结果。但事情却一拖再拖。
7月6日下午,殷小姐再次前往复星保德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并拨打110求助。
昨天下午,记者致电复星保德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曾接待并处理此事的窦小姐告诉记者,根据前期调查可以明确,殷小姐在公司“购买”的保险产品,其合同上的签名并非殷小姐本人所签。此外,殷小姐表示,联系地址一栏也不对。窦小姐同时透露,此事曝光前,业务员已离职。
目前,公司根据情况,已将殷小姐的保险合同列为无效合同,同意全额退款10.01万元,金额会在7月17日之前退至殷小姐银行账户。但殷小姐提出,她这笔资金被“占用”近5个月,应该得到相关补偿。窦小姐表示会向公司请示,和殷小姐进一步协商。
业务员“代办”,客户不知情“被保险”案例近年多有发生。2014年7月20日,本报《谁为我退了旧保投新保?》一文报道了读者张先生在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办理保险,谁料业务员“私自”将他退了旧保,又帮他在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代办了合同。张先生无端因“被退保”蒙受8700多元损失。
接连有保险公司曝出业务员“代办”保险,暴露出一些保险公司对业务流程监管存在漏洞。有人调侃,“面访”可以找人扮演,签名可以找人代签,保险公司的规章制度毫无“保险”。
对此读者呼吁,保监会应加大惩治力度,类似违规事件一旦发生,应追究保险公司责任,重罚!业务员也不能因离职免责,要追究其责任。 本报记者 陈浩 钱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