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A15互动版的“读者见解”一栏中,刊登了读者所写《大运河历史何止“数百年”》,指出:6月15日A8-A9通版《背起大刀片 绑满手榴弹 敢死队杀开一条胜利血途》之《旖旎小城与抗战遗存》中所写的“数百年的古运河”有误。我认为,读者批评错了。我曾全程考察过京杭大运河,觉得有必要为记者一辩。
这名读者写道:“查有关资料可知,‘京杭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486年,后经隋、元两朝续凿翻修,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远不止作者所说的‘数百年’。”由此可见,读者误以为京杭大运河的路线是一成不变的。
在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河道会出现一些变动的。记者写的是台儿庄段运河,而这段运河的确是在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开凿,次年(1605年)通航的,距今是410年至411年的历史。记者写“数百年”,并没有错!
京杭大运河原来是从微山湖西侧经过的。明朝中晚期,黄河屡次泛滥,朝廷不得不废弃原来的河道,朝东择址开挖了台儿庄段运河。
——读者 方强
又见“七月流火”
7月7日晚报B4版整版的“出行推荐”,八个黑体大字标题格外醒目:七月流火,桃子熟了。“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这个“七月”显然应该是指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七月,而不是滨海桃园里桃子成熟的7月。而“流火”与“流动的火”也毫不相干。《辞海》中的条目,“流火”:“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
也就是说,“七月流火”其本意不但不是指天气炎热,而且恰恰相反,说的是暑热消退,天气由热转凉。
——读者 葛春峰
本报记者 陆常青 整理
感谢读者给晚报提供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您可以拨打本报读者热线:962555或投稿邮箱:lucq@xmw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