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眼
又到夏令热线,一根热线牵起政府和千家万户。
1993年7月18日上午8时30分,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夏克强来到新民晚报。摆在铺着白布桌上的录音电话红灯开始闪烁,夏克强接听夏令热线历史上的第一个电话。来电的市民蒋有情家住安顺路,她家附近一条小路拖拉机、货车来往不断,吵得居民夜里无法入睡。夏克强当即责成交警部门会同当地街道处置,“不允许扯皮”;海伦西路一位居民反映居住的弄内垃圾已有一周无人处置,夏克强当场指示虹口区政府,限令当天派人清除。电话里传来市民的一声声谢谢。
一声谢谢,平实朴素,发自内心,参与处置的职能部门看得很重,将其视为最大的褒奖。我们的领导很亲民,百忙之中与市民直接对话;我们的职能部门很尽责,一把手到位、第一时间处置;我们的基层员工很敬业,冒着风雨酷暑奔走街巷小区。热线的这一头,真的都是蛮拼的,担得起市民的这一声感谢。
房漏、积水、断电、断气……23年前的那些来电,那种或急切、或无奈、或愤怒的语气,至今仍会让人觉得那么熟悉。正如曾6次来到夏令热线接听市民电话的韩正所言,夏令热线坚持为民服务、为民分忧,广泛倾听市民呼声,及时反映民生问题,就是要在政府与市民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政府更好地服务保障民生、改进城市管理发挥积极作用。从数据中,也许可以窥知一二,据统计,2014年夏令热线期间,市民来电总计近10.9万余个,受理各类信息9.3万多件,各职能部门实际解决率77.3%,第三方测评的市民满意度83.37%。
本届夏令热线开通首日,副市长蒋卓庆和两位领导成为首批接线员,每接一通来电,几位领导无一例外地对来电市民致谢。的确,热线另一头每一位市民,同样值得感谢--要感谢他们对生活中遇到种种困境的忍耐,感谢他们对城市发展现阶段存在各种缺陷的宽容,感谢他们有困难求助政府体现的一种信任,也感谢他们对政府工作仍有困难不能尽如人意的理解,更要感谢他们对城市管理、公共事务参与的热心。
热线的这一头是有着各种资源的政府部门,热线的另一头则是有一大批遭遇民生难题的弱势人群,然而当你在群众的感谢声中以“扶危济困”者自居感觉良好的话,可就错了。
超大型城市的管理难题多多,有不少历史欠账,违章搭建、乱设摊、噪音扰民、停车难,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更有不少牵扯到各方利益,成为每年投诉的顽症,光靠政府行不行?解决老大难问题,要靠发展才得到最终解决,而在现阶段则需要合力共治,甚至是某种妥协,社会治理需要人民群众,包括社会组织的主动参与、自主管理。夏令热线的众多志愿者、市民巡访团,正是“人民城市人民管”的主人翁精神体现者。
在接听现场,公务繁重的一把手们,备足“功课”,亲耳听到电话那一头老百姓的求助、抱怨,甚至责骂,他们会脸红,冒汗,甚至声音会微微颤抖,这也许是电话另一头的群众未曾想象的。一个个身居要位的领导,此时仿佛成为接受“面试”的考生,是否熟悉情况、是否能抓住要点、是否能迅速决策进行处置,甚至是否有合适的措辞、语调,来电的群众都会有自己的评判,这是来自热线另一头对城市管理者素质、城市管理水平的倒逼。
曾有一位公共服务企业的主要领导,对处置市民投诉据说很有一套,他的经验是“不惜一切代价,先搞定再讲”。记者回访时,却听一位市民仍有抱怨:“我提了好多建议,他们也没兴趣听,还当我就是要贪点小便宜。”是不是真诚回应,群众心里明白得很。
记得李瑞环在天津担任市领导时曾说过这样的话:群众最可敬,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社会的财富靠他们来创造;群众最可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们就真心实意地支持你;群众最可怜,他们的确有许多实际困难,但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群众最可畏,不管什么人,惹怒了他们,就可以使你垮台。
夏令热线正在火热进行中,希望每一位坐在电话机前的管理者,真诚地回应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也别忘了真诚地对热线的另一头道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