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美感应当传扬,艺术的魅力可以传递,文化的精髓需要传播。从一名酷爱音乐的乐迷、每年现场观演近50场次的热情观众,到古典音乐普及的助推者,这一路走来,还得从东艺的一场重要音乐会谈起——它就是“夏依与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音乐会——马勒第七交响曲”。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曾经听说过世界名团“布商”,当初叫做“东德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演出当天,我聆听了东艺特地安排的古典音乐评论家曹利群关于《马勒第七交响曲》的导赏讲座。在东艺大厅我很偶然地作为乐迷接受东方卫视记者的采访,我谈到了对布商的喜爱、对“马勒七”的评价及其在上海首演的意义,同时也谈到对这部作品配器特点的理解。
翌日开始,东方卫视和新闻综合频道多次播出了关于这场演出盛况的报道,居然出现了对我的采访镜头,一时间成为朋友圈里的佳话。一个多月后,结合当时火爆上海的《莫奈特展》,我在自己所在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策划并主讲了《当莫奈与马勒在申城“邂逅”》的艺术讲座,将视觉艺术的峰巅与听觉艺术的极致进行跨领域的类比,用“色彩斑斓、意境隽永”两个成语同时形容莫奈的《睡莲》与马勒的《第七交响曲》,从而揭示出艺术的共性——艺术是对生命的礼赞,予人美感、令人震撼。原本只对绘画感兴趣的同学被我成功吸引到音乐,讲座结束后留下与我交流音乐的学生更多,他们纷纷感叹:原来古典音乐这么奇妙和富有魅力。市教委事先在学校网站看到讲座预告后,派人来现场全程录像,并将录像制作成公开课视频。
备受鼓舞的我陷入了思考:我还能为古典音乐的普及做点什么?于是创建了名为“淀粉团(古典粉丝的意思)”的微信群,为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乐迷们提供了交流平台;分批组织师生员工进入东艺等音乐场馆观看市民音乐会等演出,并事先撰文辅导,包括古典音乐会观演礼仪、乐团沿革、指挥简介和曲目导赏等;策划在学校广播台创建固定节目《校园古典30分》……最近又成功地作了一场题为《音乐世界那么大,你想不想去看看》的讲座,当讲座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的最后一个音符上结束时,全场沸腾了。我也被深深感染,整整3小时的讲座无人退场,可见音乐的巨大魅力。同时我也为自己作为音乐普及助推者和文化力量传播者的角色而感到自豪。
十日谈
我与“东艺”
大师忘情演出,指挥棒竟然断裂飞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