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天,憋闷在家。于是,把美剧《欲望都市》最后一季重又温习了一遍。四个曼哈顿女孩,或向往婚姻,或热爱自由,或内心绵软,或看起来无坚不摧,十年来我无数遍,重看着她们为爱勇敢,为爱受挫,为爱披荆斩棘。剧情早不新鲜,但还是不争气地,为有点俗套的大团圆结局红了眼睛。我想,我是看见了自己的青春,明亮积极,热烈勇敢,虽然成长难免疼痛。
于是,我忽然有点理解那些为“顾里”流泪的年轻人。你看,《小时代》和《栀子花开》里都有四个姑娘,也在时髦都市里爱过恨过。再早些,《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也有四个姑娘,姚小蝶、金露露、蓝凤萍、洪莲茜,原来我还能轻松敲出她们的名字,真好。
不过想起来,两年前我是用了极大的耐心,才熬到电影《小时代》打出演职员表,电影之冗长浮夸、漏洞百出,叫我几度想提前离场。当时我宽慰自己说,粉丝去看黎明演唱会是不会苛求偶像音准的。“小观众有喜欢小时代的权利”,面对滔天吐槽和质疑,片方和粉丝统一了口径。我亦赞同,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哪怕我有点担心90后会以为世界就该是郭敬明描摹出来的样子。
除了毫无节制地堆砌物质,为什么这一代年轻人的青春影像,如此狭隘?有一个笑话说,“堕胎了么?”“出国了么?”“死人了么?”,如果全都回答“是”,那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如果有两个“是”,那可能是《左耳》或者《匆匆那年》;如果全都回答“否”,那么没有一部校园电影可以对上,“不出国不堕胎不死人,你的青春被狗吃了么?”这真是一个不好笑的笑话。
但,比起郭敬明们对于目标观众的精准定位和成功营销,我真正厌恶的是,他对于抄袭抵死不认的态度。以及相当惶恐,他的粉丝们看着偶像以所谓世俗意义上的极大成功,轻松抵过抄袭的“微小”罪责。“没有人能靠抄袭一直走红,而我已经红了十年”,郭敬明的信誓旦旦,他的劈波斩浪,甚至他的努力和能力,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都是一个坏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