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卜舫济与黄素娥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苏州河边上,回到圣约翰书院。先说说卜舫济。1864年,卜舫济生于美国。其时,美国的南北战争尘埃落定,罗伯特·李即将带领他的残兵败将向北方军队举起悲伤的白旗;其时,在中国,圆明园的一场大火将满族统治者烧得“发虎跳”般的痛,痛定思痛后决定用洋务运动来“以夷制夷”,我强调这个时间节点上出生的卜舫济,那是因为,当他漂洋过海抵达上海时,上海已经进入了她的新时代,这于卜舫济于圣约翰都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1864年出生的卜舫济,他的父亲是美国圣公会牧师,与在苏州河边造起救主堂的文惠廉牧师属于同一个新教差会,父亲卜雅各还是一名出版商,在纽约出版《圣经》。1883年,卜舫济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886年他又在纽约神学院毕业,获神学士学位。历史记载了这么一个细节:当他进入圣公会总神学院学习神学,有缘与一个中国洗衣工相识,在与洗衣工频繁的接触与交流中,他对前往中国传教产生了兴趣,还不是一般的兴趣。
1886年11月18日,上海的一个美妙秋日,来自欧洲的一条大船缓缓地靠上十六铺码头,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卜舫济踏上了上海的土地。十分有意思的事情是,当卜舫济将他的行李放在了圣约翰书院的教工寝室,信步来到苏州河的河边,19世纪中期的苏州河以它秀丽景色让站在河岸边的卜舫济竟然大声地呼唤起来:“多么伟大的扬子江啊!”
卜舫济将苏州河当成了长江,虽说啼笑皆非,却也情有可原,毕竟纽约圣公会家庭出生的青年,中国怎么一回事,上海怎么一回事,苏州河怎么一回事,所有一切都要靠后来数十年的上海生活方能洞悉。
卜舫济开始了圣约翰书院的教师生涯。
卜舫济很快地成了一个“上海通”,以后,他还专门编写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上海方言》,供在圣约翰大学中学习的人们使用。
在上海最初一两年的学习经历,让卜舫济对中国人的社会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他知道无论在中国宫廷还是中国民间,他们全都崇尚道德,又以儒教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作为人生的最高原则和生命的基本准则;同时他又尖锐地看出了,大清国其时整个官僚阶层文人集团中流行的严重腐败,这造成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落后,也造成了帝国内部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人尽管心智很高,但奉行的教育方式和教授的内容却大大地制约了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个没有自然科学知识而只知四书五经的私塾教育结构中,中国人不能也不可能产生出第一流人才。
数年后,圣约翰书院的英语老师卜舫济转变为圣约翰书院院长,他内心中始终思考着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全面引进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如何彻底地改造中国的传统教育,最终培养出完全崭新的一代知识精英和文化精英。
卜舫济甫入圣约翰书院大门,创始人施约瑟已然退出了圣约翰书院舞台,其时,掌门人是在苏州河口边兴建救主堂的文惠廉,华人牧师颜永京在一边帮同着文惠廉打点种种校务之事。
1896年,圣约翰书院变身为圣约翰学校,虽然叫学校,其实是转换成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学,卜舫济再次成为校长。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到1888年8月23日的一个现场,圣约翰书院里的圣约翰教堂,一场婚礼正在进行,庄严的婚礼进行曲通过花窗从教堂内向教堂外流泻,又沿苏州河的河面一路向远方飘散。婚礼男主角,便是圣约翰书院的英语教师卜舫济,婚礼的女主角,即使上海已进入19世纪后期,但她还是让参加这场婚礼的许多在场西方人士暗暗吃惊,因为,她是华人,名叫黄素娥。
历史记载,黄素娥为自己的丈夫、丈夫的事业,可谓鞠躬尽瘁、肝脑涂地。她多次陪同卜舫济前往美国,为圣约翰书院的发展费尽口舌地募集所需经费,为密切圣约翰书院内师生之间的关系,每个周六,卜舫济会邀请低年级学生到自己家来做客,校长太太黄素娥分外热情地招待每一个做客学生,从没有一丝厌烦,历年来,接待的学生高达上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