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拮据的时代,节约属于逼不得已,喝过粥的碗要舔一舔,穿的衣服肯定补丁摞补丁,哥哥姐姐穿过了弟弟妹妹还要再穿。在样样都需要票证的年月,人也不能不讲究节约,用手将鸡蛋壳里抠来抹去,是多少人家的生活习惯,油瓶都空了,还要倒过来,可着劲地滴出最后那一滴油来,如果是香油,恐怕就需要用手在瓶口再抹一把,接着放进嘴里嘬一嘬。
那时的浪费主要是自来水,因为龙头大多是公用的,所以,“请拧紧水龙头”“随手关水”就如同“随手关门”“随手关灯”一样普及。不过,当时我也见过自觉自愿的节约。我家有位邻居阿姨,出身富裕之家,白净富态,但她天生就是个节约型,白天见到公共楼道的灯亮着,肯定跑出去关上,看见外面的公共水龙头跑水,也会飞奔去总务科找人修理。还有一位老伯,每次都是打一盆水先洗脸,再洗脚,还要冲马桶,据说其中还加入了洗菜,但我始终不明白,洗菜可以放在哪个环节里。
如今的节约型我也见过很多,尽管富裕了,但依然不忘勤俭持家。我现在住的小区院子里有个浇花的水龙头,每天都是人头攒动。有人洗车喜欢自力更生,拿块抹布、带上刷子、拎个水桶、脚穿胶鞋,再去那个水龙头接根管子,然后就放开了冲洗,假如这属于浇地,算是洪灌了。其实,还有比他们更节约的呢。每天清晨总看见有一二男女,拖着一串空着的食用油桶、矿泉水桶、可乐瓶,在浇花水龙头那里一只只接满后,再挂着、背着,蹒跚回家。他们这种节约,如果硬要归类,大概属于损公肥私类。
那位一心为公的节约典型,我的邻居阿姨,如今已经90高龄,那位一盆水反复使用的老伯也早已作古,而且环顾四周,他们那样的节约型可谓后继乏人。尽管人不爱节约,但节约型技术却遍及各处。公共水龙头、公共卫生间,水已经不必由你自己开了关了,自动的、定时的,让你不节约也不行;公共电灯几乎都是声控的,灯泡都叫“节能型”。不过声控也有失控的时候,光天化日,只要遇见大嗓门的、按喇叭的、放鞭炮的、干咳的、乒乒乓乓的,无不大放光明。
人不节约、技术节约,虽然可以掩饰一时,但一遇自觉的场合,那点内瓤顿时一览无遗。想看节约还是浪费,最好去吃自助餐,每个人走后的盘子,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