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崇启大桥的开通,让启东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神经末梢和死角”变身江苏沿海开发最前沿、与上海零距离的桥头堡城市。拥有203公里江海岸线的启东,正成为上海产业转移的乐土。
互惠互利
朱兴峰的哈峰科技总部就设在上海大学科技园内,从结构紧凑的上海办公室出发,到启东吕四港海边3400亩的宽阔厂区,通常用不到两个小时。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拥有核级锆铪分离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哈峰科技,朱兴峰有一幅宏大的发展蓝图。“锆铪除了用于核电设施外,在大飞机发动机、汽车主要部件、造船、钻井平台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对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上海正积极打造科创中心的消息让朱兴峰很激动,这正是他的研发团队所需要的生长土壤。然而科研成果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上海稀缺的土地资源又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500人的生产团队,50人的管理团队,在上海要拿下这样生产规模的土地太难了。”在上海周边考察了好几个地方后,朱兴峰最终将目光定格在一江之隔的启东。“这里有太多上海转移过来的产业,造船业、航空航天产业、汽车产业,这些都是锆铪新材料的用武宝地。”在他看来,锆铪项目不仅能大幅提升当地已有产业的制造水平,启东也将因为一大批新材料的运用而成为沿海制造业的新高地。
变身“上海北”
“15年前,我们对上海经济圈的关注焦点在苏州和昆山,5年前崇启大桥即将开通时,我们关注点当仁不让的是启东。”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虹告诉记者,在启东的一次经贸洽谈会上,44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超过80%的内资项目是来自上海的产业转移。
绝佳的区位、资源优势,使得启东成为承接上海“溢出”产业的风水宝地。事实上,早在江苏启动沿海开发战略之初,地处江海交汇的启东就已被盘活,来启东投资的上海客商增速明显加快。2008年,启东市政府与上海外高桥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外高桥(启东)产业园,这个“区中园”让启东成为对接自贸区的“试验田”,开创了苏、沪两地联合开发、共建园区的全新模式。启东市的滨海高新产业区也是投产建设较早的产业园,现有近200家企业中有近70%属于上海外迁企业。“现在启东25%的工业产品为上海配套、45%农产品供应上海、70%游客来自上海、81%投资直接或受上海影响进入启东。”江苏省沿海办主任林一峰告诉记者,沪启合作特色产业在启东已经呈现集聚发展的态势。
前景广阔
“当前,启东正处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交汇点上,政策机遇的交汇叠加将为启东下一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启东市委书记徐锋看来,启东是上海周边离上海自贸区最近的地方,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广阔的空间平台和鲜明的产业特色,极大地增强了启东加快接轨上海、主动接受上海自贸区辐射的信心和决心,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今年以来,沪启交流合作步伐全面加快,《全面对接上海若干重大领域研究》课题形成最终成果,沪启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物流对接上海自贸区等研究正式启动,口岸物流、平台物流等重点领域与上海合作发展全面加强。
就在前不久,沪启联动发展又传来好消息。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承担的“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打造上海大都市经济圈研究》中,启东正式跻身“上海大都市经济圈”成员,“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启东在沪启合作中将再谋新篇章。
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