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朋友刘先生邀请我和太太去西欧旅游。他说了一句话,使我好感动:“王老师,你姓王,不姓忙,应当注意劳逸结合,和我们一起去旅游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放心,这次出国基本安排中餐。”
这句话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日常饮食谈不上挑剔,但是有自己的选择,比如,不吃牛羊肉,偏爱蔬菜不喜荤腥,惯食中餐不吃西餐等等。这些要求放在国内,尤其上海很容易满足。但是,在异国他乡就不太客易做到了。好在我积累了一些经验,能够应付饮食结构不适的矛盾,决不会造成宾主尴尬的场面。比如出访在国外,东道主安排中餐,我就尽量多吃些,东道主安排去西餐店用餐,我也有相应办法:大方得体地坐上西餐桌,从容不迫地对服务生点菜:“我是素食者,只要两只面包,加一杯热咖啡。”食品上桌后,我从拎包里取出秘密武器——腐乳或者榨菜,夹在面包里佐食。若问味道如何?老实说,非常不错。面包夹榨菜就像吃蔬菜包,面包夹腐乳酷似夹奶酪,喝一口热咖啡,就一口夹馅面包,真是出其不意的好味道。有人笑话我:“哪能有你这种吃法?”我自傲地解嘲:“本人怀有爱国情操,不仅拥有中国心,还有中国胃,适合这种中西合璧的味道!”其实,无独有偶,在文艺界拥有中国胃的朋友还真不少。当年,我和越剧表演艺术家钱惠丽和单仰萍出访美国,目睹她们随身行李中带着咸菜和腐乳,为此,朋友们戏称她们“咸菜花旦”、“腐乳小生。”
我和太太终于愉快地踏上了旅途。出乎意料的是,如今国运昌盛,中国味道在世界上大行其道,到处受到欢迎。以往的印象,中餐在国外食材单调,调味有限,似乎只有糖醋肉、酸辣汤、咖喱鸡、番茄炒蛋等几道看家菜肴,而且价格不菲。这次出访所见所闻大不一样,中餐不仅品种丰富,口味正宗,价格也很公道。我们在法国巴黎品尝了江浙菜,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尝到了地道的川菜、粤菜和广式茶点,什么水晶虾饺、鲜肉烧卖、马拉糕、咸水角……形形色色,应有尽有。我正低头喝“艇仔粥”,太太拉拉我衣角,这才看见邻桌有位长着一脸络腮胡子、碧眼金发的老外食客,他一手抓着络腮胡子,一手抓着鸡爪津津有味地大嚼,憨态可掬,十分有趣。我忍不住笑出了声,那老外却一本正经用中文对我介绍:“凤爪,呱呱叫。”听说,这家酒楼还参与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头等舱的膳食设计及制作呢,我为中国美味取得的成绩而骄傲。
在比利时布鲁赛尔的上海楼饭店,我见到了分别十八年的张先生。他曾经担任旅比上海联谊会会长接待过我。老友重见,分外亲切。张先生请来联谊会的戴女士作陪聊天。谈起中国味道,戴女士告诉我:“现在祖国强大了,中餐地位更高了,每家中餐馆都精益求精,用中国味道为国争光。”不多时,大厨端出几道菜肴,使我眼前一亮,食欲大振:一盆黄芽菜烂糊肉丝,一碗荠菜肉丝豆腐羹,没想到,大味至简,在异国他乡还能做出如此佳肴。而且味道崭来,真是“打耳光也不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