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印象里,这是一个生而就与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这仪器那设备打着交道的词。只是,最近这些日子,提起它仿佛空气里也多了些不安与躁动的成分,因其一遍遍被与“危险”一词捆绑在一起,成了令人胆战心惊的“危险化学品”。
于是,找来另一则关于“化学”的新闻,定定心。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些特别的实验。如,研磨得极细的粉末,包含着3种不同的化学物质,被摊平在一个普通的培养皿里,再封装在一个温度、湿度均模拟闷热夏季的房间。再然后呢?等着。除此之外,科研人员再无其他动作。他们仅仅是等待,等待粉末自然而然地发生反应,等待一种极具价值的、名叫“金属有机骨架”的稳定化合物的诞生。仅仅是等待,没有搅拌、溶解、加热等任何一种加速反应的化学合成方法,也就没有了化学物质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少了对环境造成极大负担的废料。
就好像铁会慢慢生锈、人会渐渐老去一样,“缓慢的化学”在自然界存在了这么久,终于获得了人类的珍视。返璞归真的结果,是能源、废料和危险的最少化。即使没有意外事故,传统的化学工业,每年也能给地球制造三四亿吨的有毒有害废料,更不要提消耗了多少资源。于是,二十多年前便有人发起“绿色化学”运动,试图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像自然一样,也许是对自然减少伤害最好的方法。
化学作用,人们还常常用伊来形容人心,把爱情,把灵感,把各种心有戚戚焉和情绪化的反应喻为某种化学作用。如果这个比喻是恰当的话,那么,是否可以期待“慢化学”蔓延至人类的心灵世界?当惨祸发生,当英雄出现,当源起尚未遁形,我们自然会悲伤会愤怒,自然要追究要问责,然而一定要用拒绝感动的方式吗?我不喜欢心灵鸡汤,却也不能接受对人心底最柔软部分的强行压抑。且让追问、感动、悲愤,仿佛文首那3种不同的化学物质,不受干扰地自然反应,它们之间原本就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如果人心也有“慢化学”,或许就会少一些无济于事的情绪垃圾,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