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V”字手势的由来
周兆钢
  周兆钢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不少媒体都对“二战”期间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发明的象征胜利的“V”字手势的由来做了详细的记载。著名主持人叶惠贤4月11日在一档娱乐节目中也介绍了象征胜利的“V”字手势的由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地下掩蔽部里举行记者招待会,此时突然警报声大作,丘吉尔闻声举起右手,将食指和中指同时按住作战图上两个德国城市,并大声对记者们说:“请相信,我们会反击的。”这时一名记者发问:“首相先生,有把握吗?”丘吉尔转过身,将按在地图上的两指指向天花板,情绪激动地大声回答:“一定胜利!”丘吉尔这一镇定威严的举止,刊登在第二天的各大报纸上。从此这一手势在世界范围内流传了开来。英国首相丘吉尔高高举起的“V”字,鼓舞了英国民心,鼓舞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必胜信心,哪怕再艰难都会高呼一定胜利!

  实际上,这个象征胜利的V字手势并不是丘吉尔发明的。事情的起源还得追溯到600年前那场著名的英法“阿金库尔战役”。

  阿金库尔战役前,英法两国由于诺曼底领土纠纷及王位继承等问题,以及打打和和地进行了百年战争。当时战场上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弓箭和宝剑。在经过了长时间的艰苦战斗之后,英国的作战部队只剩下了5900人(900位徒步骑士和5000位长弓手),而法国却有36000人(7000位弓弩手,剩余绝大多数为贵族和骑士)。在人数上英国完全处于劣势,所以它希望通过谈判来讲和。可惜遭到法国的拒绝。高傲的法国贵族鄙视英国弓箭手的低微,并放出狠话来:我们要把这些英国农民的食指和中指切下来,让他们永远没法用弓!

  1415年10月24日,历史上一场以少战多、以弓(箭)胜骑(士)的阿金库尔著名战役打响了。仗打得异常残酷,但最终英国军队却取得了胜利。此时英国人得意洋洋地伸出右手的两根手指,向法国的贵族老爷们炫耀:不是想砍我手指么,这下傻了吧!至此,代表胜利的V字手势由此产生了。

  而且,英文“胜利”的单词Victory与法文“胜利”的单词Victoire的字首都是V(这个单词起源于拉丁语),这也是V字手势与“胜利”相联系的原因之一。尽管对于V字手势起源有多种说法,但不管怎样,在全世界,无论何种肤色,何种信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用V这个手势来表示胜利。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丘吉尔功不可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民生速递
   第A09版:不屈的上海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战后70年反思录⑨德日篇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互动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新民俱乐部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听美国导游讲“故事”
“黄包车”拉到今天
“V”字手势的由来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今宵灯谜
羊沟·杨沟·阳沟·阴沟
让孩子独立去报到
以棋会友
萨尔斯堡(速写)
新民晚报夜光杯A30“V”字手势的由来 2015-08-26 2 2015年08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