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9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扎特:从神童到经典艺术家
孙国忠
  ◎ 孙国忠

  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人几乎没有不喜爱莫扎特的。人们喜爱莫扎特,首先是因为他为这个世界贡献了这么多优美动听的音乐。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莫扎特所写的歌剧、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和室内乐个性化地展现出“古典风格”的艺术特质,代表了十八世纪后期西方音乐创作的最高水平,其经典价值与历史地位至今无可替代。人们喜爱莫扎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人生太有故事了。他短暂的一生经历了从神童到经典艺术家的过程,光彩与阴郁交织,荣耀与悲凉共存。还记得三十年前那部席卷八项奥斯卡奖的美国大片《莫扎特传》吗?它曾让全世界的乐迷和心有文艺情结的人们为之感动,正是在此片的推动下,“莫扎特热”于1990年代初(1991年是莫扎特逝世200周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莫扎特传》的确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好莱坞影片,它通过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来讲述莫扎特的一生,可谓构思独特,效果奇佳。但是,影片所叙述的萨列里从忌妒到最终害死莫扎特的剧情只是编剧虚构的“电影故事”,并非真实的历史。如果想要对莫扎特的真实人生有更多的了解,不妨读一下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译著《莫扎特》(著名的“企鹅人生”传记丛书之一)。作者彼得·盖伊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历史学名家,虽不是专门从事音乐研究的学者,但凭着他对莫扎特的热爱和深厚的史学功底,写出了一部相当精彩的莫扎特传记。盖伊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对莫扎特音乐人生的叙述聚焦于作曲家所经历过的“人生角色”——神童、儿子、仆人、自由艺术家、乞丐、大师、戏剧家与经典艺术家。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每一个人不都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吗?人与人之间所不同的只是“角色”所承载的“戏剧性”差异而已。无疑,莫扎特“人生角色”之独特的“戏剧性”值得世人细细品味。

  莫扎特是一个神童,更是一个音乐天才。神童与天才是有区别的。许多时候,一个神童本质上是一个自我消亡的产物。天才则不然。歌德认为,天才的创造力“有重大影响和持久的生命力”。歌德的“天才论”完全适用于莫扎特。盖伊写的传记开宗明义:“莫扎特的人生是天才战胜早熟的胜利人生”。莫扎特之所以能在神童阶段之后继续展示他的音乐才华,关键是他不仅广泛地接触到当时流行的作曲家的作品并勤奋学习之,而且能以自己异常敏锐的眼光和艺术感觉来把握各种主流风格,努力从对前辈音乐的学习中达到艺术创新。可以这么讲,莫扎特之音乐天才的形成及其彰显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善于学习与勤于探索。他后来与海顿的相互欣赏与学习,更是音乐史上的佳话。

  众所周知,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对他的成长及人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一特殊的父子关系历来是莫扎特研究及传记写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无人能否认利奥波德对其子的精心培养与呵护,莫扎特能够这么早出名并受到欧洲皇室的关注,都是因为父亲的全身心付出与为其定制的“艺术规划”。利奥波德是莫扎特的导师、合作者、咨询者、护理人、秘书、经纪人、出版人和最重要的推销者。他恨不得包揽儿子的全部人生。然而,随着莫扎特年龄的增长,他与父亲的关系已不再融洽,裂痕愈来愈深,尤其是当他有了自己的爱情追求之后。无论是莫扎特与其堂妹的初恋,还是他与康斯坦茨的恋爱与婚姻,利奥波德都是一个反对者。莫扎特似乎从青春期开始就一直用各种方法在与父亲抗争,尽管他依然对父亲表示出了应有的尊敬。

  萨尔茨堡是莫扎特的故乡,但它却留不住这个音乐天才。莫扎特说:“萨尔茨堡不是能让我的天赋大展宏图的地方!”萨尔茨堡景色美丽,然而对莫扎特来讲,它的格局实在太小,大主教以傲慢无礼的态度将自己当作“音乐奴仆”,更加强了他离开故乡的决心。盖伊的论说值得重视:莫扎特此时对大主教与赞助制度的强烈不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有阶级意识的中产者的个人不满,而且也是一个宣言:严肃音乐家应在社会上得到更高的地位”。莫扎特这种“自由音乐人”意识的苏醒,实际上拉开了以贝多芬为代表的构建“独立音乐家”身份之时代戏剧的序幕。

  1781年,莫扎特二十五岁时来到维也纳。虽然那时的维也纳还称不上音乐之都,但约瑟夫二世皇帝的开明统治已为这个城市的音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氛围,维也纳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贵族和新兴的中产阶级的支持。正是在这种情境下,莫扎特迎来了他艺术生命中真正的“黄金时代”。盖伊说得很有道理:“莫扎特的天才发展史是一个稳步前进,有时甚至是大步流星的成长过程……即使在创作出这些大师级的作品之后,莫扎特仍在继续向着更高的巅峰进发”。莫扎特在维也纳生活的十年里(尤其是他生命的最后六年中),杰作一部接一部地问世。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明显地感到,作曲家是在不断地超越自己,他试图用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来展示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情怀。听听他的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唐·乔瓦尼》《魔笛》和最后三部交响曲吧!在这样美妙并具有深度的音乐面前,没有人能够无动于衷,因为那是人性的歌唱和精神的颂扬。

  盖伊的《莫扎特》提醒我们:优雅、舒朗的格调与精妙、鲜活的趣致仅是最容易感受到的莫扎特作品的“表层”;愈是进入深度聆听,就愈能体悟到莫扎特音乐的“严肃性”与艺术蕴涵的“厚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民生调查
   第A05版:民生调查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阳光天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特稿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莫扎特:从神童到经典艺术家
《土风录》:最忆是江南
新书推荐
“语自在”里的阿来魅力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B02莫扎特:从神童到经典艺术家 2015-09-20 2 2015年09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