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007年第一回进京展时,展出作品尺幅都不大,这是因为以往的海派书法家不习惯写大字,对海派书家而言,写得“大”有难度。这一次展场设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如果字体太小,就与空阔的展场氛围不太搭配。此次展出的140余幅书法篆刻作品,各具风格,既有气势,亦有法度,代表了当今海派书法的最高水准。
■ 中生代突出 尤其令刘一闻欣慰的是,50岁上下的中生代作品面目突出,并在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他认为,这说明了近年来上海的书法家们都在用功,厚积薄发。本次进京展每个人只能选择一件作品,看到了上海书家和印人通过努力后获得的可喜成果。
■ 海漂书法家 在本次进京展中,有一部分作品来自“海漂”书法家群体。刘一闻认为,“海漂”书家群体正在崛起,他们创造了不俗的书法成绩和书法地位。这一方面来自于“海漂”书家们的自身努力,也得益于上海书协的开放政策。因为,上海书协在入会、评奖等一系列方面给予“海漂”书法家与有上海户籍的书法家完全一致的待遇。上海书法的风格非常多样,“海漂”书法家带动了上海本地书法家的书法创作,他们的风格跟本地书家有不同,与上海本地的书法家是有互补的。
■ 印人群体 上海的篆刻在全国一向分量很重。此次展出阵容整齐,如此密集和高水平的印人群体,堪称难得,而他们的作品更是反映了当前印坛的各种风格类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从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看,上海的篆刻水准依然有着极高的美誉度。
在京展出期间,诸多书坛行家参观展览后,称赞了海派书法家的作品对全国书坛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刘一闻说,“我始终在思索‘百年海派’这个大命题。我们欣喜看到,目前上海的书法水准在扎扎实实地进步。把上海书法水平推动到新的高度,这是每一个海派书法家的责任。”
上海书协名誉主席周慧珺的看法是,上海目前的书法要和上海的城市地位相适应,要千方百计发挥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重振雄风。刘一闻赞同这一看法,他说:“海派书法正在崛起,它的新的创作时期已经到来”。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