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9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轻创意向古老智慧致敬
陆梓华
  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座比赵州桥还要稳固的桥,制作一个灵敏的“地动仪”,尝试一下如何使滴漏计时更加准确……日前,由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2015年“科普在社区、科普进家庭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举行决赛,全市各区县中小学生用年轻的创意向古老的中华智慧致敬。

  利用废弃物制作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模型,从赵州桥到现代桥的学习制作,水车制作,滚动印刷,投石机抛沙袋——本次比赛项目全部与中国古代创新发明有关,这一主题来自一名小学生的金点子。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全市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科站和各区的老年教育机构共举办了100多场次培训和预赛,共有3万多亲子家庭和5万余名老年市民参加了此项活动。

  徐汇区梅园中学多年承办该校赛事徐汇分赛场的活动,校长毛颖认为,和往届比赛相比,这届比赛给了学校科技教育新的启迪。“创新,不是凭空的想象,而应充分汲取前人的智慧,从模仿起步,不断突破思维局限。”毛颖认为,师生们积淀的不仅仅是某一项知识、技巧,更可赞许的是积淀着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走进科学的殿堂的热情和信心。了解前人为人类科技进步所作的贡献,可以增强孩子们创新的信心和动力。

  为了制作投石器,男生李国庆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并求助了无所不能的“度娘”。在全家人的齐心努力下,投石器初具规模。但他忽然发现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比赛条件——必须用橡皮筋作为动力。于是,重新返工,整修,悟出了科技创新不能心急的道理。同样是制作投石机,男生张韩泽第一次画起了设计图纸,和爸爸拆了一张坏掉的凳子,用凳子板做底座,拿了凳脚当投臂,再在横杆上绑上橡皮筋,剪开一个矿泉水瓶做投勺,把各个部件检查好,竟把一个沙包投到了12米开外!梅园中学科技总指导戴苓介绍,投石机制作需要学生掌握动力臂、阻力臂、支点等多个知识点,橡皮筋根数多少,用什么坐底板最稳固,都要经过反复尝试。有的孩子为了让底座更稳当,干脆躺下,自己当起“人肉底座”,有趣的创意让评委老师也忍俊不禁。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广告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目击/街拍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国庆影视
   第A22版:国庆影视/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要闻/文体新闻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要闻/文体新闻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上海花城
   第A34版:辰山植物园/上海花城
   第A35版:辰山植物园/上海花城
   第A36版:共青森林公园/上海花城
   第A37版:共青森林公园/上海花城
   第A38版:上海植物园/上海花城
   第A39版:上海花城/海湾国家森林公园
   第A40版:上海花城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8版:专版
科技越发达,艺术教育越要回归“本真”
年轻创意向古老智慧致敬
广告
新民晚报校园内外/新民教育B06年轻创意向古老智慧致敬 2015-09-30 2 2015年09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