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新中国第一次授衔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我们熟知的十大元帅、十位大将就这样登上了军人荣誉的巅峰。这些共和国的英雄肩上闪亮着将星,耀眼的光辉展现着中国共产党20余年武装斗争的荣耀。
邓小平与元帅擦肩而过
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其中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据宋任穷回忆:“在初步方案中,毛泽东为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为元帅,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为大将,但毛主席坚持不要大元帅军衔,引起热烈讨论,主持人大常委会议的刘少奇委员长知道毛主席不要大元帅、不要勋章的态度,因此他在会上表示,‘我也不能作结论。’其中有位民主人士说,‘人大做出决定,他有什么办法!’少奇同志当时讲,‘人大可以作决定,但他是国家主席,还需要他下命令才行呀,他不下命令又怎么办?’最后少奇同志只好表示,‘你们不是经常见毛主席吗?可以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这次会议不作决定’。”
1955年1月中旬的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经过研究讨论,最后决定,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元帅军衔又分大元帅和元帅。16日,彭德怀、罗荣桓联名将所提名单和意见报告毛泽东。
据宋任穷回忆,毛泽东听完汇报后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毛泽东问刘少奇:“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是元帅。”刘少奇当即表示“不要评了”。毛泽东又问周恩来、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周、邓都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毛泽东又转身问过去长期在军队担任领导工作,后来到地方工作的邓子恢、张鼎丞,“你们几位的大将军衔还要不要评啊?”这几位同志也都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当时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是毛泽东,委员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人,未设副主席职务。若设大元帅,毛泽东自然是不二之选,其余11人就是元帅人选。1955年9月3日,罗荣桓等将起草的函稿呈周恩来并送刘少奇审查修改,并提出由国务院秘书处转送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罗荣桓等在该函稿中明确提到:“中央已决定现任军委委员之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位同志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除了邓小平,这就是最终的元帅名单。
在决定实行军衔制时,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转业的部队干部原则上不参加授予现役军衔。9月16日,国务院第十八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授予解放军有功人员勋章的第一批名单等问题时,主持会议的陈云解释说:“有些同志曾长期在解放军中服役,现在转业了,没有授予军衔。授元帅的同志定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中对建军和指挥作战都是有功的,也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考虑可以授予,但他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做中央秘书长,搞个元帅不好,他自己也认为还是不授予好。毛主席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可授大元帅衔,但经中央和毛主席本人考虑,还是不授了,将来需要,什么时候授都可以。”
最终结果,邓小平与元帅擦肩而过,不过与邓小平情况类似的陈毅最终却被评为元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虽是军委委员,但已经完全转业,在军队中没有其他职务。按照这一原则,既可以授也可以不授。9月11日晚,中共中央书记处再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授予元帅军衔问题。因周恩来在北戴河,9月9日和11日的这两次书记处会议,他都没有参加。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年谱》记载,1955年9月11日,周恩来打电话给杨尚昆,主张给陈毅授元帅衔:“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的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可见,在9月11日的那次会议上,人们对是否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出现了不同意见,最后是周恩来出面,问题最终解决。
“粟裕辞帅说”的疑问
坊间一直流传有粟裕辞帅说,这个说法最重要的证据来自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的口述。高层在讨论谁能被评为元帅时,粟裕很有可能被提及。但从元帅提名到最后确定的过程来看,粟裕并不是元帅人选,自然谈不上辞帅。不过,有人又为粟裕鸣不平,认为从战功上看,十元帅应有粟裕一席。但元帅评衔是一种综合考量,战功只是一方面,还要考虑资历以及各方面的平衡,虽然粟裕战功赫赫,但元帅最终是综合考量和平衡的结果。最终这10位元帅可谓各有各的优势,哪一个都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
说到综合平衡,就要先来了解一下我军的发展演变。红军时期主要有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以及陕北红军。抗战时期主要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八路军又有115师、120师和129师。再到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力量发展成为五大野战军: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和华北野战军。既然要考虑到在全军中的平衡,就应尽量使每一支主要力量都有一名元帅。
红一方面军作为当时的中央红军,产生的元帅也最多,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均出自红一方面军。贺龙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的代表,此外陈毅未随红一方面军长征,代表坚持在南方八省打了三年游击战的红军和游击队。至于陕北红军,因为其创立者刘志丹已经牺牲,高岗自杀,习仲勋已经转业,担任政务院秘书长,而其他人从资历上看,均不具备元帅资格。陕北红军未能有元帅代表,算是这次评衔的遗憾。
十位元帅中,出自八路军系统的有9人,其中从红一方面军发展出来的115师元帅最多,分别是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训处主任(政治委员)罗荣桓;120师的代表是师长贺龙;129师的代表是师长刘伯承和副师长徐向前。新四军系统1人,即陈毅。
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大野战军各有其代表:第一野战军有彭德怀;第二野战军有刘伯承;第三野战军有陈毅;第四野战军有林彪、罗荣桓;华北野战军有聂荣臻、徐向前。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同样是可评可不评,邓小平最终与元帅擦肩而过,而陈毅却能入选。邓小平不同时期所属的红一方面军、八路军、二野均已有元帅人选,而陈毅则一身代表了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当然这三个身份,粟裕也具备,但从资历上,粟裕显然要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