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仍有不足
急性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卒中的80%,且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增速快速上升。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教授指出,脑梗死的治疗关键在于要尽早开通阻塞血管。目前,静脉溶栓是国内外公认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传统的静脉溶栓严格要求病人自发病起3-4.5小时内赶到医院接受相关治疗,且本身药物具有诸多限制,因此在临床上获益的患者比例并不高。此外,静脉溶栓虽然非常有效,但这种方法对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低,疗效并不令人满意。而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往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极易致残,是给患者造成最大危害的一种卒中类型。
支架取栓弥补短板
正是由于传统静脉溶栓存在的诸多短板,国内外医学界一直致力于探索其他治疗手段,寻求提升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可能。刘建民教授透露,目前国际上提倡新的支架取栓治疗手段,即通过大腿切口将取栓支架送进血管,到达卒中发病的大脑,移除血栓斑块,使血管再通。这一新技术是患者发病后4.5小时仍可以使用的有效治疗手段,而且最长可将治疗时间窗延长至6-8小时,特别适用于大血管闭塞的危重患者。
病情决定治疗对策
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永巍副教授表示,溶栓、取栓其实并不矛盾,选择哪种治疗方法主要视病情而定,也可以联合运用。由于错过治疗时间窗,或存在大血管闭塞,或因急性缺血性卒中使得药物无法溶解过大血块,许多患者不适用于静脉溶栓治疗,此时支架取栓就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为他们提供了延续生命的可能。
区域救治通道保畅
卒中急救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快”。刘建民教授指出,这个“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快将患者送至有技术条件的医院;二是患者应配合医生尽快做出治疗决定,切勿错过治疗时间。因此,120急救中心和市、区医院之间建立起通畅无阻的救治通道是十分必要的。最新的支架取栓疗法能够把治疗时间窗延长,这也就意味着为患者从对口区级中心转到上一级医院,接受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
据悉,以长海医院为主体的上海首个区域性脑卒中救治网络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覆盖了杨浦、宝山、崇明三个区县,共涉及15家二级医院和10多家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建立起“1小时脑卒中黄金救治圈”。不仅如此,最新的支架取栓治疗理念也亟待教育和普及,年内长海医院还将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可以进一步加强网络内的各级医院的卒中救治能力,进而提高本市卒中救治快速反应能力和防控水平。 凌溯
|科|普|活|动|
10月24日上午9:00—11:00,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在医院17号楼(科技楼)2楼第一会议室,举办卒中大讲堂科普活动,由刘建民教授领衔,针对脑卒中的防治为市民答疑释惑,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脑卒中,远离疾病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