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新民眼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拴”塔、搭棚和其他
姜 燕
孙绍波 画
  姜 燕

  在通常的认知里,被拴在钢索上的应该是狗或某种猛兽,国内的新闻中也不时见到用绳索拴住智障者或无人看管的留守孩童。昨天,一则消息让我们知道,它的作用可以更特别——“拴”住古塔。

  确切地说,并不是“拴”,而是牵引。陕西铜川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延昌寺塔二十多年来不断倾斜,十年前有单位为了不使它倒掉,以一根大拇指粗细的钢索加固,一端系在塔身第四层,另一端系在10米开外的一根水泥电线杆上。看来,此计甚佳,一用就是十年。

  这座被实施了牵引术的塔肯定不是豆腐渣工程。延昌寺因北魏孝文帝之女延昌公主曾在此修行得名,此塔则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1981年,它被搬迁至此。这座外形秀美的古塔历经千年风霜,穿越到今世与我们相见,实属难能可贵。立于塔侧,应该能感受到耳边吹过宋朝的风吧,敬畏感又怎能不油然而生?问题是,塔旁有个养鸡场,几百只鸡正在闲庭信步感受宋代的风,真正站在塔旁的人,只能听到鸡叫声,闻到鸡屎味,想敬畏,正儿八经是“臣妾做不到啊”!

  其实,能看到、想到并努力不让这塔倒掉,已经充分表达了“守护者”的敬畏之心。如此这般向古迹“致敬”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些地方没钱维修,只好先给濒临倒塌的古建搭了个顶棚——大开眼界了吧,以前我们只听说过蔬菜大棚;还有个工地里碰巧有个遗址,施工队给予特别优待,在上面加盖了塑料布。没错,塑料布在古建保护中也是应用甚广。

  我真的不是讽刺,它们的待遇肯定比我亲眼所见的许多濒临消失的古迹优厚多了!那些几乎淹没在杂草丛中的断壁残垣,漏着几个大洞的破损屋顶,被雨水、泥水冲刷得面目全非的精美壁画……那个时候,你要是在,天知道得多希望它上面能有个大棚。

  它们甚至也比那些得到“保护”的古建强。大家知道,中国除了八达岭、嘉峪关和慕田峪这些开辟成旅游点的长城外,还有很多段古长城,它们散落在我国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以其残破但壮美的雄姿吸引着历史文化爱好者,近年也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乐园。前不久,我和一位朋友去到北京昌平一带的古长城,那里也是抗战初期我军将士浴血奋战,打响南口战役的地方,许多城墙垛口上留有弹孔和炮击的痕迹,是历史的铁证。朋友带我到南口战役的一个高地,将城墙垛口上的弹孔指给我看,并讲了一段故事。前两年,附近村子争取到一笔不菲的“保护”资金,要对这段长城保护性“开发”——听到“开发”,心里有没有点发毛?他一再去找村里,说绝对不能把这长城给“翻新”了。可一介布衣的话管什么用,眼下的中国,孔方兄和财神爷说了算。令人遗憾的一天终于来了。那天,他刚走到山脚下,一抬头便远远发现古长城已经变得“焕然一新”。他心想这下毁了。爬上去一看,整个垛口被抹得刷刷平、簇簇新,弹孔全无。他找村干部,找包工头,都没用。最后只好拿他在媒体的关系相威胁,他们这才急了。包工头说:您别急,您拿一幅原来的照片来,我照原样把弹孔一个个抠出来——放心,用的不是什么好料,是好料就抠不出来了!

  听到这儿,有没有点喘不过来气的感觉?别这样,您得“习惯”,这种事多了。前些日子我还在微博上看见有人在明十三陵附近骑行,看见大多数陵正在维修,“其复旧技术之拙劣,令人触目惊心,估计不知被转包了多少手”。闻之心有戚戚焉。不难相信,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被这样磨光、糊平、描红画绿的瑰宝,王道士保护的莫高窟就是名气最响的一例。敦煌的导游姑娘在介绍唐、北魏和西夏等朝代的佛窟时,尽其所能描绘塑像和壁画等艺术之精妙,而来到王道士修缮过的窟时,不无揶揄地说:看,色彩浓艳,线条呆滞,咱们走吧。可见,今天我们许多执行古建文物修缮任务的,在审美眼光、鉴赏能力和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上,并未比王道士有什么超越。

  如此一番比较,就能看出钢索和大棚果然是对文物心怀敬畏了吧?在我看来,它们比起那些被修缮一新,每年五一、国庆拿来卖人头费的文物,也要幸运得多呢,起码干净。

  都说日本的京都遍地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木构建筑俯拾皆是。我心向往之。去京都之前看了日本NHK和TBS电视台拍摄的多部纪录片。的确,京都的清水寺、南禅寺、知恩院的宏伟;金阁寺、银阁寺和永观堂的精致;青莲院、高台寺和龙安寺的清幽,确实让人赞叹、回味。可看得一多,难免审美疲劳。以我一个外行人的眼光来看,它们艺术造型虽然精妙,但与我国遗存的丰富、精美、高深实不堪比。

  可只有一点,也是致命的一点,我们有所不及。人家的历史文化是“活”的,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唐风古韵,到日本寻找唐朝时的中国,不是一个梦想。日本的古代木构建筑每一次翻修,都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看的纪录片里有一集专门讲京都古建修缮的,为保其原貌,专家和技师们为一个木质榫卯都花尽心思!本报的江砚老师好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写京都的直棂窗。他说,京都历史文化不仅活在千年古建上,更活在这些民间的直棂窗里,透过这流淌过唐风的直棂窗,我们看见每一个日本的普通人对本国历史文化的敬畏。京都之爱,便在这里。(作者为首席记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专版
“拴”塔、搭棚和其他
声音·八方
火车票遗失补票话题持续热议
新民晚报新民眼A03“拴”塔、搭棚和其他 2015-10-19 2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