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时间,不设范围,“民有所呼,旋即出发”,在经廉义的带头推进下,这样的“马路会议”已经成为了虹口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系统不成文的习惯。受他带动,不少条线干部一大早上班的第一件事不是进办公室,而是“立马路”,很多百姓急难愁问题就在这“马路会议”上得到解决。
58岁的经廉义,已经在虹口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等三个部门和街道当了15年的党委书记,他心系百姓,将“会议室”搬到马路上,解决了一系列市容顽症,被不少市民亲切地称之为“马路书记”,多次被市、区政府记功和嘉奖。
马路开会快速解难
已过知天命年纪,经廉义的白发早已攀上鬓角,有人劝他“年纪上去了,不要那么辛苦了!”他却说:“我们是吃‘马路饭’的,坐在办公室管理肯定是不行的!”
“会议室‘积了灰’,马路才能干净呢!”他半打趣地说。有时候跑一圈十几个点,踏遍了大半个虹口,垃圾箱旁、公共厕所边,异味置若罔“闻”,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这即便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一种考验,经廉义似乎早已“免疫”了。“马路会议”就这样简单高效地召开。午餐时间经常不知不觉“推迟”到下午,会议的内容除了居民反映的情况外,以往处理过的点位也时常复查复查“疗效”,以防反复。
在东交通路上,醒目位置明明设有垃圾箱房,可不少市民总差“临门一脚”,垃圾不进“房”,反而堆到了垃圾房前,你一袋我一包,逐渐堆成了“垃圾山”。经廉义一行来到现场,马路会议就在这垃圾箱旁举行。主管单位分析原因,“找源头、清门前、固成果”,这是经廉义总结出的解决这类问题9字箴言。他发现,垃圾箱正对两个“人字形”弄堂口,居民出入频繁,尤其是早晚高峰,投扔垃圾相对集中,而有居民为图省事,将垃圾丢在垃圾箱门口。“总是一个人这样扔了以后,形成‘破窗效应’,其他人接二连三往上扔,这就是‘垃圾山’产生的根源。”一项项整改措施随即落实,现场清理干净,并在高峰时段派人在垃圾箱房驻守,引导居民规范投扔垃圾,几个星期下来,成效显著。
“以往在办公室开会经常讨论‘这活该谁做’,部门间容易发生扯皮推诿,而‘马路会议’则强调‘我该做什么’,先把活干掉,‘奥扫’(沪语:快速)解决问题,效率和效果得到了质的提升。”
市容管理“眼中有活”
虹口老城区多,人口密度高,市容环境存在先天不足,带来的管理难度不小。经廉义时常叮嘱环卫、保洁公司负责人,“眼中要有活儿、心中要有办法、机制必须长效。”
沙泾港路东侧有一大片老城区,经廉义一行通过巡查发现防汛墙边上经常有人随地便溺,“马路会议”讨论决定在此增加移动厕所。过了段时间,又发现这里经常出现垃圾,又计划在该居民区增设垃圾箱。而此时,反对声和支持声同时出现了,“居民们都有需要,可都反对设在自家门口。”这样的棘手难题时常考验着他们,“既要顾及到居民方便,又不能影响他们生活,还要满足垃圾箱房通水通风的硬件条件,我们就同街道、物业一起协调。”于是马路会议的范围扩大了,多方诉求找到平衡点,居民的利益也得到了最大化。“不仅要快速解决问题,更要巩固成果,还要找到问题的共性,举一反三。”经廉义表示,“市容环卫行业性质特殊,很多问题都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地发生’,时刻不能放松。”
根本“闲不下来”的经廉义曾动情地表示,“我离退休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更要珍惜时间,为居民和职工们多做些应当做好的事!” 本报记者 袁玮 通讯员 沈春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