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逢复旦大学建校一百一十周年,作为复旦的学子,蔡旭饱含深情地从他五十年里创作的三千余章散文诗作品里精选出二百六十多章富有代表性的作品,编成《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具有个人成长史特点的艺术选本,按内容分成十一辑,每一辑则按作品发表先后排序,框架简明,脉络清晰,可一窥诗人的创作全貌;对了解和掌握近几十年散文诗在国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一部鲜活可鉴的个案。因此其出版的意义当引起散文诗界足够的重视。
蔡旭散文诗写作的最大特点,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自己观察和切入的视角对准了不断变化中的时代。现实社会宏大背景下的芸芸众生人间烟火,一直是他笔底经久不衰的表现主题。他写大海边晒盐的女工,写在高楼上系着缆绳的刷墙工,写从深山老林走上模特大赛T型台的黎族小妹,写医院里给患者以精神抚慰的记账员……甚或婚礼上引人注目的残疾新郎、夜晚蜷卧在桥洞里的流浪者都一一进入蔡旭的视野。来自生活最底层的各类黎民百姓,他们的呼吸他们的歌哭,是那么强烈地吸引着诗人把自己创作的根系,自觉地扎入这块永远不会枯竭的叫作生活的热土之中。蔡旭的了不起在于,他的这份自觉几乎贯穿了其散文诗创作的全部。《那个送快餐的人》,他写一个“在别人的城市,无须使用自己姓名”的“用自行车沙哑的铃声”奔走在大街小巷的“送快餐的人”,与其所表现的题材相匹配的诗的内在节奏也显得快捷而短促,写送餐人“像一条鱼”,“在雨水中游,在汗水中游”;写“他”“爬上未装电梯的楼宅”在门外“忍着不喘出声气”的情态,场景设计的多幅切换,勾勒出送餐人的忙碌与艰辛。生活中常人或许熟视无睹的一个身影,却让我们的诗人为之牵挂,引发他无尽的联想,并投之以悯恤之情关爱之念。此章散文诗尤以结句“似乎忙碌的蜜蜂,真的没有悲哀的时间”更具叩击人心的力量。蔡旭的作品,善于从普通民众日常的生活起居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里,找寻并探讨他们所持的人生理念及其生活态度,进而较深层次地发掘出那些有血有肉的生命里所蕴藏的本质内涵。
蔡旭在他这本《五十年选》的前言里,谈了他的散文诗观,他主张并践行“一读就懂,越想越深”的散文诗艺术表达理念,他“追求语言的朴实、简洁,有内在的音乐美”。的确,在他的作品里绝少那种故作高深的玄奥生涩,也没有那类动辄便是扑朔迷离似是而非的情感瀑布。他更注重让形象自身说话,以平静而不夸饰的口语入诗,恰如散文诗评论家秦兆基先生所评述的,“见不到愤世嫉俗的慷慨陈词,见不到流连风景的雪月风花”。他丰沛的诗思与激情每每在涌出笔尖之前,似已作了一番艺术的冷处理。《五十年选》是其整个创作历程的一次回顾展,而透过这两百多章作品我们看到的是已经逝去和正在到来的这个充满矛盾而又始终未停下步伐的伟大时代的投影,这里面有很多来自生活前沿的真实而真诚的声音,值得我们去体悟并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