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偶遇唐颖的《瞬间之旅》,对她的作品就充满了期待。这位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和独特本土生活经历的女作家,游走于东方和西方之间,对中西文化和今昔际遇碰撞中的复杂人性不仅具有丰沛的探索激情,而且锲而不舍地追寻复杂人性之后的社会历史文化成因。总是能够用她彼岸的独特视角,烛照此岸芸芸众生的庸常世界。在看似合理自明的生活常态中,挖掘出触目惊心的生命残缺或社会残缺。她蕴藏在人物命运和生活叙述背后的锋芒,直指那个青春荒芜、亲情匮乏、人伦失语的岁月。让读者获得颠覆常识的了悟和直抵不可言说的惊喜。她的《初夜》如此,《阿飞街女生》如此。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加油小子——美国高中陪读笔记》,相信和她的众多作品一样,也会给人不一样的启示。
从八十年代开始,逐步敞开的国门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机会出国留学,《加油小子——美国高中陪读笔记》既是这个时代大潮的一个缩影,也是作者作为母亲和作家异国陪读独特人生经历的生动写照。读完全书,如唐颖自叙,尽管是“非虚构”,尽管写的都是“小事”,但是她生动抓人的叙述节奏,事件的逼真,描述人物的传神刻画,特别是她在中国人和美国人习焉不察的日常合理存在中而洞察的中美教育、文化、族群的差异,其细腻的思考是本书突出的特点,令全书充满冲突与认同的张力。也因此,这本书远远超越一般的留学指南,成为迁徙美国的亚洲少数族群或短暂居住者非虚构汉语书写的佳作和心灵纪实。
纵观全书,让人感触深刻的是,唐颖作为与孩子一起留学的母亲、作为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家庭主妇、作为开放热忱、勇于沟通的职业女性等诸多角色背后,始终有一双作家敏锐的眼睛观察儿子和自我遭遇背后的文化冲突与认同;始终有一份警醒的人文关怀,审视作为美国社会少数族群或短暂居住者,在冲突和认同中的自我及自我选择的合理性、合法性。
人物和事件的生动刻画,在全书比比皆是。如“机场磨难”的叙述节奏,使作者从赴美作家转换为陪读母亲的角色不适,迁徙美国遭遇不顺的焦虑感闻声可及。在“入学挫折”、“初识美国公立高中”、“转学风波”、“儿子终于加入了篮球队”、“儿子竟爱上中文写作”、“少年O奔的烦恼”、“高中的老师们”、“高中毕业舞会”、“叛逆是过程”、“学车记”、“终于拿到驾照”、“芝加哥奇遇”等章节中,丰富的细节与内心冲突,步步唯艰的陪读过程和美国日常生活重建,具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跌宕起伏的戏剧性。让人深思和回味的,却是基于作者的敏锐观察,在两国人都已经习以为常的细节里洞见特殊差异。美国高中校园文化是,交朋友体现的社会交往能力比学业重要;艺术、体育等技能和比赛体现的团队精神比成绩重要;让孩子打工比拿到好成绩重要;动手能力的训练直接影响自我人格成长;生活实用课程使学生在学自我照顾的技能时也学会为自己负责。作者通过美国高中的课程安排和校园氛围,展示了美国的校园文化、校园规则和校园价值取向。
但是具体到个人,从他律到自律需要转型适应。自主是以强大的自律为前提的,因此在“ELL班:多元文化入口”“ELL班又起风波”、“少年O奔的烦恼”等章节中,便看到了十五岁的中国少年在美国校园踉跄的脚步,一切并非想象中的那般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不同”带来的撞击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