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总是有人买,有人读,有人热心地、诗性很浓地说,有人写很短的、很长的文章称它伟大,称它深刻,称它美丽得根本很难分析和归纳。我每次看见这样的情景,听着这样的谈说,会想:《小王子》已经成为仪式。
仪式是一种不需要去具体分析、探讨的东西,参加和感受就可以了。它是表明你也有这个资格,你是在人应该到达的纪念碑下,就像中国的小孩,脖子上没有红领巾的飘扬,他的心里几乎很难也会飘扬。有哪一个到了年龄的中国儿童会愿意脖子上是光着的?很多年前,一个作家写了一篇让人记忆很深的小说《白脖儿》,中国的很多儿童,脖子上有着那鲜红的布的时候,其实也未必很珍惜,常常那红的布在他们的脖子上被奔跑得前方转到后方,但是如果没有那一块鲜红,他哪怕再跑,心里是不是也有空荡呢?空荡着,即使是儿童,也是没有尊严的。人要尊严,儿童是一样的。
所以我越来越懂得,人阅读,儿童阅读,特别是阅读那些历史里总要说的“经典”,包括伟大的中国《论语》们,除了是需要从里面得到些有意和无意的东西,另外,拥有一个阅读的姿势、样子,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你是走到过那个很高的碑下面的,也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我读过的《文学理论》也好,阅读理论也好,没有人往这一点上论述,其实很需要论述一下,人做有些事,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体面,为了尊严的感觉。
我这样说,的确是浪漫主义,但是一个儿童的“白脖儿”不体面感觉是不是也是现实主义的呢?真正的浪漫都是为着现实的生命。
要让儿童接近经典,从经典身边缓缓走过。法国新动画电影《小王子》的结尾,妈妈和女儿一起坐在高倍望远镜下看天空,看辽阔无际。阅读经典也有点像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