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百岁寿星都有自己的长寿经,已经连续三年荣获“上海市十大寿星”称号的孙凤英老奶奶当然也有自己的养生真经。
那天,我们走进五角场街道的一个小区,向居民打听百寿寿星孙凤英的住处,有位居民脱口而出:“噢,你们是找‘麻雀奶奶’呀……”“麻雀奶奶”?好一个有意思的名字。
循着热心居民的指引方向,我们很快找到了老寿星的住处。老寿星居住在老式公房的五楼,听得市里有人来慰问,老人显然很高兴,随着家人迎了上来。她满头白发,身材瘦小,身穿小方格的长袖衬衫,沧桑满脸,但人很精神,脑子特清楚,一眼能分清鞋子的左右脚。
孙凤英老奶奶生于1905年,今年已高寿110岁了。她是江苏泰州人。解放初随丈夫来沪,全职家庭妇女,一生育有近十个子女,但大多夭折,现仅存二女一子。1988年丈夫去世后,与儿子张牛顿一起生活。老人无社保,现享受着高龄津贴和基本生活低保。老寿星长着一双现在已经少见的小脚,也许这是上海最后的一双“三寸金莲”。
我向老寿星的儿子张牛顿请教“麻雀奶奶”的来历,年过花甲的张先生笑着说:这是邻居对我老妈的雅称。我老妈长得又小又瘦,身高不到150厘米,体重70斤左右,精致吧?再加上又是小脚,不是像“麻雀奶奶”么……
一席话将我们都说得笑了起来。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现在不是盛行“浓缩才是精华”吗?很可能这也是“麻雀奶奶”得以长寿的一个原因。张先生见我们探讨其老妈的长寿经,认真地说:我老妈的长寿心得是饭不要吃得太饱,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每餐八成饱,保你身体好”。
“每餐八成饱,保你身体好。”短短的一句话,浓缩了深厚的养生经。查文献资料,可知主张节制饮食,历来是我国养生界的共识。《内经》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孔子曰:“食能养人,亦能伤人;取养之道,贵在有度。”管子说得明白:“饮食节,则身利而寿益;饮食不节,则形累在寿命损。”苏东坡在《养生颂》也说:“以饥方食,未饱先止。”许多寿星也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印证这一养生之道。如寿高85岁的宋代伟大诗人陆游说:“多寿只缘餐饭少。”他在《居室记》中说:“朝晡食饮,丰约惟其力,少饱则止,不必尽器;休息取调节气血,不必成寐;读书取畅适性灵,不必终卷。”主张少食餐饭,反对暴饮暴食。寿至83岁的清代“文豪寿星”袁枚在自己的书房高挂的楹联是:“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
那么,节制饮食为什么能延年益寿呢?现代科研发现,经常饱食可诱发大脑中酸性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大量分泌,该因子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增殖,造成管腔狭窄、供血能力减弱,从而加重脑缺氧。脑神经细胞会因缺血、缺氧而退化、坏死,致使大脑早衰。可见,注重口福,就会发福,易生“富贵病”。因此著名营养学家、百岁寿星苏祖斐说:“吃得少,体内残留的食物毒素就少,胃、肠、肾、肝、心的负担就少,这对健康长寿非常有利。”
张牛顿先生说,他母亲一生好胜心强,人虽瘦小,却很能干,年轻时在苏北农村,干农活不落人后,担水烧饭,样样在行。但她讲究勤俭节约,饮食要清淡,不喜欢大鱼大肉,番茄炒蛋是日常最爱的下饭菜,生活上无特殊需求。早晨是一瓶牛奶,一块蛋糕;中午是一碗粥,乳腐下饭;晚饭是一小碗米饭,蛋类菜肴。不是吃不起,而是“七八分饱人不老”。
张先生还告诉我们:老寿星从小笃信佛教,每天吃饭前要先点香礼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夏天乘凉,走下楼去,看到邻居站着,她会将辛辛苦苦从五楼拿下的凳子让于人。儿子媳妇对她很孝顺,尽心照料,老人只要一声叫,儿子立马应声而到。他说:老人高兴,我们小辈就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