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老三届/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有围墙的大学
刘淑萍
  1977年,返城的我终于等到了全国高考统考。

  将襁褓中的儿子交给婆母,带着梦想和激情,我走进了考场。几个月后接到了一所师范专科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虽然不是太理想,但在11届学生参考、录取比例特低的当年,也是一件大喜事。 

  然而事情发生了变故。那年春节时通知还未到,我回到家,儿子坚决不让我上床睡觉。好不容易他被老公哄睡着,一觉醒来,发现了身边的我,竟然一个巴掌朝我抓来,我的脸上立马留下了几道红印。儿子哭闹着流泪,我的心也在流泪。

  冷静地想,我和老公分居两地,工作调动几经波折难以解决。如果去读了单位支付学费的大学,怕是更难调动了。最终,我以放弃上大学的代价调离了原单位,回到了老公和儿子的身边。——别了,我的大学,别了,我的青春!

  就在我离青春渐行渐远的时候,华中师范大学函授生院招生——“文革”后百废待兴,各项考试制度逐渐恢复,大批中青年怀抱着“挽回失去的青春,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纷纷报考。我终于圆了自己的一个梦,走进了那种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函授大学以自学为主,一个月集中学习考试一次,不再年轻的我紧紧“抓住青春的尾巴”,坚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函授大学的学习。我们班的同学,从40岁左右的企事业骨干到高中毕业的小青年,年龄上的差距几乎隔了一代,30多岁的我算是偏老。也许心态还比较年轻,也许忙碌消瘦而显“苗条”,我与那帮小我几岁十几岁的小女生称姐道妹,非常融洽。我们在一起学习、聊天、弹琴、唱歌……那段时间,虽然繁忙,但也是我生命中最好的年华。

  经过了五个寒来暑往,我通过了近20门功课的考试,获得良好成绩和本科毕业文凭。年近40的我写了一篇文稿《人的生命从40岁开始》给自己以激励。我们那个班的同学,后来有的当了市长、局长、厂长,有的成了专家、学者,而大部分人则留在普通教育工作岗位上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我也没有虚度年华,在半百之年被上级提拔,成为一名公职人员。

  如今,早过了花甲之年的我老有所乐,做着自己的文字梦。写作给我暗淡的退休生活增添了些许色彩。

  喜欢《中国合伙人》中的一句台词: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大学梦、文字梦、进取梦还算靠谱。刘淑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5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读者之声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话题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读者俱乐部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没有围墙的大学
还是那条老莱河
图片新闻
感谢生活
“牛奶”加“面包”
新民晚报老三届/金色池塘C04没有围墙的大学 2015-11-29 2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