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老三届/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谢生活
沈绍杰
  1968年11月,我接受“再教育”进了铁路车站当装卸工。在那个年代,能分配进上海工矿单位工作,比起那些“插兄插妹”来实在幸运。所以,尽管一天干下来浑身有股热辣辣的酸痛,我也毫无怨言。

  然而,要说不苦,那又实在不客观。装卸工三班倒,多的是露天作业,披星戴月,风霜雨雪,身上常常是外面一层雨水里面一层汗水。烈日下,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打开装生牛皮的棚车门,一股恶臭冲鼻而来,眼见蛆在淌着水的牛皮上一伸一缩地蠕动;造纸用的废棉和破布鞋,因病菌多,一层货物一层六六粉,气味令人作呕;卸毛竹得两人喊着一根根从车上往下甩;卸生铁锭得一块块搬;100多公斤重的货包得一包包扛,稍不留神就有工伤的危险,我的指甲趾甲都碰掉过几次……

  记得第二年冬天,一次我当夜班。子夜时分,我组接到卸50吨敞车石油焦的任务。其时朔风凛冽,天飞飞扬扬下着大雪。卸石油焦时,必须先把敞车下半扇门翻上去用门卡卡住,人先站在车下铲,待铲挖出一个空档,车上有了立足之处再爬上去卸。我因不够高大,只能踮起脚尖铲,而脚跟一离地,路面又高低不平,力用不出,人就更加吃劲。随着石油焦在地上渐渐增多,我身上的衣服也一件一件地脱下,最后,上身就仅剩下一件汗背心。此刻,雪仍在旋转着、飘飞着。等我们把这车皮石油焦卸完,已是凌晨三四点钟了。

  写到这里,年轻朋友恐怕难以想象。但我对吃过的苦一点也不懊悔,反而感谢生活。好比打铁,淬过火才能使铁更加坚硬。“老三届”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但唯其沉重,才铸成了我们特有的性格和命运。 沈绍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5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读者之声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话题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读者俱乐部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没有围墙的大学
还是那条老莱河
图片新闻
感谢生活
“牛奶”加“面包”
新民晚报老三届/金色池塘C04感谢生活 2015-11-29 2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